第一百零一章 祁门红茶-第2/3页

加入书签
    第二天清晨,采摘姑娘、媳妇便上了茶山,开始采摘鲜叶,采摘标准是一芽二、三叶。刘青再三强调,要分批多次留叶采。这样,春茶可采摘六至七批,夏茶可采六批,秋茶则少采或不采,以利于茶树的生长。刘青还特地叮咛林掌柜注意,谷雨前那五日内采茶,必须“一旗一枪”,即采摘一芽和一叶初展的嫩叶,这叫“麻雀嘴稍开”,好制作特级祁红茶。

    祁门红茶讲究现采现制。所以茶青采摘下来后,刘青便指挥黄、李两位师傅将其薄摊在晒垫上,在日光下晾晒,直至叶色暗绿,这一步。叫蒌凋。

    蒌凋后,把茶叶放到揉捻槽里,用手揉成条状。

    刘青看着黄师傅的手法,道:“黄师傅,你要稍稍用点力,使茶叶出点茶汁,但又不用太用力。对,就这样。”

    “为什么要揉出汁呢?”李师傅问。

    刘青有些为难,现代“空气”、“氧化”等词,不是他们能听懂的。

    黄师傅看刘青为难的样子,赶紧呵斥道:“李胜,这是刘公子家的秘方,你怎么能乱问。”

    刘青忙摆手:“无妨无妨,不是不能说,而是要想想怎么能让你们听得懂。这么说吧,如果不揉破汁,泡茶的时候,茶里的味道就不能很好的被泡出来;再就是,揉捻能使它更好的发酵。所以,你们二人要记住——”

    两位师傅连忙静心屏气,竖耳凝听,狠不得将刘青所说的每一个字都牢牢地刻在脑子里。他们知道,刘青现在讲的。必是制茶最要注意的地方;而茶的好坏,就在于制作时的这些细节。

    “鲜叶老,那么揉捻的力度要大些,时间也要长些;反之,鲜叶嫩,力度便要小,时间也短。这样下来,揉捻过后的茶叶,效果才能一样。即使原料不好,也能制出好茶。”

    李胜张了张嘴,犹豫了一下。还是没说话。

    刘青看见,便问:“李师傅,有问题就问,我教过你们一次,以后这茶就靠你们自己了。如果现在不弄懂,以后制茶出了问题,你们可就不好交待了。”

    “我想问,什么叫发酵?”

    “家里腌过酸菜吗?把青菜放进坛里,密封起来,便变成酸菜了,这就是发酵;还有,你们吃的馒头,这面也是要经过发酵,才能膨胀起来。发酵这步骤,是制红茶的关键。”

    李师傅挠挠脑袋道:“馒头发过了也是酸的,那这红茶喝起来是不是也是酸的?”

    刘青“噗哧”一声笑了:“酸不酸,等制好了,你一喝不就知道了?”

    一会儿茶青全部揉捻完毕,刘青让李师傅搬来几个木桶,指挥他们把揉捻好的茶全放到木桶里去,加力压紧,上面盖上湿布,然后放到日光下焐晒。

    刘青看看笑道:“还真像发馒头。”

    李师傅又问:“刘公子,这要晒到什么时候?”

    “这个问题问得好。”刘青赞赏道,这个李胜勤学好问,肯动脑子,难怪年纪轻轻便能成为制茶师傅。“你过一两个时辰看一看,如果它们的茶叶以及叶柄颜色都变成了新紫铜色,并且闻起来散发出茶香,便是发酵好了。”

    说完,她又正色道:“一定要记住,以颜色变成紫铜色为准。因为发酵的条件、揉捻的程度、叶质的老嫩,在每次制茶过程中,都会有很大的差异,所以不能单看发酵时间的长短,应以发酵的程度为准。”

    发酵需要时间,刘青便叫两位师傅去休息。自己则搬了把椅子。也到树荫下、茶树旁的丹公子身边坐下,喝了口唤儿倒上的茶,轻舒一口气。

    丹公子自跟着刘青来到茶园之后,又恢复了原来冷峻不语的状态,对刘青所做的事只是看在眼里,并不多问;兀自紧锁眉头,神游天外,想自己的事。

    刘青又喝了一口茶,她皱皱眉,看了看手中的茶,对伺立在一旁的唤儿温言道:“你下去歇息去吧。有事我们再叫你。”

    她慢慢将手中的茶喝完,这才亲手重新烧水、洗杯、投茶、冲水……

    跟前世今生的每一次泡茶一样,她的心情,就像这茶叶一般,随着热腾清泉的荡涤与浸泡,慢慢舒展开来。仿佛所有的尘世喧嚣,都被洗涤得干干净净;心中弥漫的,是澄澈与安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