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宋学士求道仙华山 徐寿辉定计固基业-第2/4页

加入书签
    往日的情景渐渐淡去,刘基的眼前还是青青的竹林、低矮的草屋、纷纷扬扬的飘雪……

    刘基静静地站在草屋门前,一动不动,身上落满了白雪。一把伞出现在刘基的头顶,遮住了飘落的雪花,苏晴儿、叶安站在了他的身后。

    苏晴儿吟诵:

    “仙人韩伯鸾,弄箫吹紫兰。

    一吹洞芝长,再吹翠云寒。

    红日长不死,何忧芳岁阑。

    常乘双鹿车,遨游三素端。

    有时念下土,临风动哀叹。(注:宋濂《和刘伯温秋怀韵(其二)》)

    这是宋先生和叔父诗文中的一首吧?”

    “不错。”刘基,“潜溪先生与我友情深厚,诗文唱和颇多。”

    苏晴儿:“《尚书》云:‘诗言志,歌咏言。’观宋先生的诗句常有道家韵味,从道恐怕也非他一时之愿。”

    “嗯。”刘基,“潜溪先生生性闲散自纵,不堪羁绊,幼时即与道结缘。”

    “所以叔父也不必惋惜。”苏晴儿,“如今宋先生遁入岩穴,也算是遂了心愿。”

    刘基:“老子云:‘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宋景濂‘复归其根’ 乎?”

    苏晴儿:“朝廷辟命,宋先生力辞不就,可以看出,凡尘之事他早已看破。生逢乱世,矢志于道,不足为叹。”

    “唉。”刘基叹息,“潜溪先生为诗文,常有奇语,操笔立就。当初恩师郑先生曾宋景濂之文才远胜于我,将来必堪大任,未曾想他命运如此多舛,以他之才,科考竟榜上无名,所幸以文才闻于圣上,却又逢此世道之乱……”

    苏晴儿:“家父常,仕途如险滩,谨慎使舵,还常会有恶浪掀船。宋先生率朴如此,怎肯违心地去逢迎周转,入山从道,也是复归其本性,今日能遂此愿,对宋先生来也算幸事,叔父不必感伤。”

    “是呀,能遂夙愿,该是幸事。”刘基,“我弱冠以来,即受疾病缠绕,读书甚喜老子之言,也曾想作一道徒。只是后来四处宦游,未能如愿。”

    苏晴儿:“进而济世,退而修身,其实叔父与宋先生无别,只不过修身之地不同罢了。”

    “晴儿,听你这番话,我心稍宽。只是潜溪先生徒有旷世之才,终不为所用,实在可惜!”刘基停了片刻,拱手,“潜溪先生,此去必深居简出,闭门修道,相聚之日少矣,他日修道成,升入仙列,无相忘也。”

    刘基对着宋濂空空的茅屋深施一礼。

    徐寿辉举事后,攻下湖广行省的蕲水,被部下拥立为皇帝,定国号完。城内清泉寺,依然是苍松翠柏蓊郁,大殿森森,不过这里少了熙熙攘攘的香客,多了一道道岗哨,每一座大殿前都站着手握长矛的香军士兵。如今这里成了完上将军府。

    在正殿一侧的禅房里,完皇帝徐寿辉、太师邹普胜、军师彭莹玉正在议事。

    徐寿辉:“我完建立以来,百姓拥戴,四方归附。可这蕲水毕竟是一县,地狭人少,城池浅,终非帝都之象,两位爱卿,可有长远谋划?”

    “陛下的极是,”邹普胜,“这县城,往马屁股上拍一巴掌,就能蹿出城墙外去。”

    三人同笑

    “太师虽是笑,可道出的是实情。”徐寿辉,“这地方一旦官军来袭,可是无要可凭,无险可守啊。如今我兵甲齐备,粮草充足,应该虑及久远,以固大业。”

    “陛下,臣近日也在思虑此事。”彭莹玉,“有一处城池,得到它,就足以稳固基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