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于马克沁那种依靠火药燃气为能源的自动武器,加特林机枪的原理和设计相对简单。
虽然加特林存在重量偏大,有需要外接动力的问题。
不过对于目前的司马枫来,重量大只要2-3个人能够搬抬,也就没啥大问题。
至于外接动力,那就更简单了使用人力。
早期的加特林都是一个人负责瞄准射击。另一个人负责摇动曲柄带动枪管旋转和内部机构运动的。当然紧急情况下,也可以一人射击。
只要手动的能够捣鼓出来,司马枫觉得让石佑捣鼓个外接电机也没多难。
而驱动电机的电,司马枫觉得石佑前一段时间折腾的铅酸电池完全没问题。
把加特林机枪的事情聊完,司马枫才回到了这次来找闫朗的正题,火炮的问题。
由于这机枪和火炮,都涉及到弹药的问题,为此司马枫专门把米其云子也叫了过来。
其实从夔州一回来,司铁民就找到司马枫嘟囔道:“这后膛炮太重,根本没办法搬上山。”
原来黄州阻击湘军的时候,由于是在山头上设伏,新列装的后膛炮太重根本弄不上山。
于是司铁民他们把老旧的8斤前装炮又找了出来,更是靠着肩扛手抬把火炮弄上了山。
经过司铁民这么已提醒,司马枫才想到自己现在还是搞的轻步兵路线。
没有牵引的卡车,拖拽的骡马,大中口径的后膛炮机动确实是个问题。
大济以往的火炮都是用的三角龙牵引,而太宁军大都用的是骡马。
自己这蓝营后军,厂矿里面有很多时候还在用牛车。
至于之前缴获的马匹,早就给侦查连、通讯连和连长以上的军官瓜分完毕。
炮兵连里的那几匹老马,拉拉旧式的8斤前装炮都有点勉强,这新式12斤后膛炮压根就拉不动。
后膛炮当初实验的时候,都是靠牛从兵工厂过去的。
司铁民那问题抛出来后,司马枫琢磨了半,突然他反手给了自己一个耳光。
自己有是进入到了误区,后世的轻步兵人家用的都是迫击炮啊。
迫击炮这简易轻便又好搞的东西,自己没先搞,硬要搞那后膛炮。
喝酒,吹牛b误事啊!
自己怎么就忘了搞迫击炮这个轻步兵神器呢?
迫击炮虽然出现在日俄战争以后,一战也都没怎么用,直到二战才大量装备。
然而迫击炮出现的比较晚,其实还真不是技术的问题。是以往火炮的发展都往大威力、大射程这个方向去,忽视了机动性这个问题。
直到后来机枪、战壕大量出现,为了解决坑道、以及反斜面的火力打击问题。各国才重视高抛弹道,几乎可以垂直命中目标的迫击炮。
当然了,早期制约迫击炮发展还有两个问题。
一个就是刚开始人们对内外弹道和空气动力学认识不足。这就导致很多迫击炮弹采用球型或普通炮弹的构型,压根飞不远。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早期迫击炮炮架和炮管都是一体的。这样搞要么炮架很笨重,要么非常容易损坏。
这两个问题,在司马枫这里压根不是什么麻烦。后世水滴型带尾翼的弹丸,他随手就画了出来。
或许曲线不一定准确,但有了这个方向,以后就只是制作样品试验,根据结果进一步优化的问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