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高工资的收益-第2/2页

加入书签
    在那个时代,普通的乡下农民可是都托关系想进城务工的,哪怕是临时工也校

    现在这时代,生产力水平自然还是要低下很多。

    三个铜板能买一斤米;这么算来给1000个铜板,买300多斤粮食也算是合理。

    一个成年男子,每人每需1.5斤粮食,而体力劳动者每需二斤左右。

    女人每约需1斤左右,5岁以下孩需0.5斤,老人需0.8斤即可。

    这么算下来每人每大约消耗1.2斤粮食;一个五口之家,每月消耗粮食在180斤。

    每月300斤粮食的工资收入,可以让一家人过上温饱的生活。

    这法可不是司马枫拍脑袋得,而是依据恩格尔系数推算的。

    恩格尔系数是食品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总额的比例。

    越是贫苦的地区,食物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越大。

    家庭恩格尔系数大于60%为贫穷;50温饱;40康;30于相对富裕;20富足;20%以下为极其富裕。

    这是因为只有在基本的吃满足以后,人们对衣、住、孝学、娱乐等才有更多的需求。

    上世纪改革春风之前,华夏农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约为68%,城镇家庭约59%。

    而到了如今绝大部分的省市,恩格尔系数都降到30%左右。

    恩格尔系数的下降,虽然不能所有人都很富足。

    但绝对可以明,绝大多数人都不再为食品,这个最基本的生理需求而发愁。

    实际上司马枫给出的1000个铜板每月的收入,除了有收买人心以外。

    他更主要的是想效仿亨利·福特,利用高工资推动一场变革。

    话1913年,福特汽车公司开发出了世界上第一条流水线。

    利用岗位分工和流水化的生产,他成功的把汽车的装配速度提高了8倍。

    因此福特汽车公司的年生产量,也达到了25万辆左右。

    然而在1914年1月5日,亨利·福特破荒地宣布了一个震惊的消息。

    他宣布自己的工厂:“将工人每工作时间,从9时减少到8时;同时日薪却提到5美元起。”

    要知道这可是比之前的2.38美元,足足高了一倍多!

    于是乎,整个美国都为之震惊。

    福特为员工开出的工资远远高于市场水平。同行都视他为叛逆者,甚至有人公开骂他是疯了。

    其实福特这么做,并不是大公无私的美德,反而是出于私心。

    在那个汽车业蓬勃发展的年代,底特律的员工辗转于各家工厂,频频跳槽,寻找待遇更好的工作机会。

    同时受到各种思潮的影响,工人运动风起云涌,劳工活动时常演变为打砸抢的暴乱。

    主动涨工资,显然不失为一种换取短期内,与工人组织和谐相处的好方法。

    但作为一个以冷峻着称的企业家,亨利·福特的眼光远不止于此,他在下一盘更大的棋。

    由于采用了流水线生产,虽然福特t型车每辆的成本控制在500美元以内。

    但直到1913年,福特的员工的人均收入仅有354美元。

    也就是,福特的员工一年不吃不喝,还是买不了一辆汽车。

    而那个时代能买得起汽车的,是全美不足1%的富人。

    按着当时福特公司的产能计算,仅几年时间美国的市场市场即将饱和。……
    本章完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