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后膛炮-第2/3页

加入书签
    然后再把装填好的子炮装入炮腹中,用木楔卡死子炮尾部与凹槽之间的缝隙。

    最后再引燃子炮火门进行射击。

    由于工艺技术水平的限制,佛郎机大炮的缺点是子炮与炮腹间缝隙公差大。

    因此就造成火药气体的泄漏,可火药气体的泄漏必然影响射程。

    同时由于子炮是铸铁的,在里面装填火药和弹丸后,还需要人力搬抬。

    因此也就不可能做的很大,装药量有限。

    这两个因素就导致,佛郎机火炮在东西方,都只在15-16世纪流行了一段时间。

    到了17世纪以后,就被装药更多,射程更远的红夷大炮所取代。

    技术和社会的发展都是螺旋式上升的。

    到了19世纪中后期,随着钢铁技术和加工工艺的提升。

    后膛炮再次成功走上了历史的舞台,并且成为了彻彻底底的主流。

    后膛炮的原理并不复杂,然而所有的难度就在于要设计制作可靠的炮闩。

    炮闩关起来能密闭发射瞬间火药产生的高温、高压燃气。

    而发射完成后,要能方便快捷的打开,便于快速装填。

    世间万物,往往都是要求越简单的道理,真正干起来就往往是越难。

    典型的炮闩,后来应用成熟的实际上就两种,一种楔式炮闩,另一种螺纹炮闩。

    螺式炮闩,顾名思义就是用螺纹来闭合火炮炮尾的炮闩。

    简单理解就是炮闩是个大螺栓,而炮膛的尾部就是个大螺母。

    这样的设计原理简单,密封当然也没有问题。

    为了确保密封,同时能够承受高膛压,螺纹就必须很长。

    而螺纹很长,每次进行开闭的时候,都需要炮手将整个螺纹闩体转出来,因此效率很低。

    所以到后来的螺式炮闩大多改成了间断式螺纹炮闩。

    这种炮闩就是将闩体上的螺纹间断切开,同时在火炮炮尾内部也有相对应的螺纹。

    只需要将火炮闩体转动一定的角度,通常是90°或者180°;

    就能够实现螺纹的闭合,操作效率也非常高。

    螺纹式炮闩能够承受住威力很大的压力,因此主要应用在大口径火炮上。

    早期的舰炮、重炮和要塞炮基本上都是使用的螺纹式炮闩。

    螺纹炮闩气密性好,改为间断式后开合效率也很高。

    不过最大的问题除了对钢材要求高以外,对加工工艺要求也很高。

    在炮膛里面刻螺纹,还要能断开,更要密封好;显然现在的兵工厂做不到。

    因此闫朗选择的是另一个方案,楔式炮闩。

    楔式炮闩需要在炮管的尾部,设立一个连接炮管的闩室。

    然后通过楔式炮闩在闩室上下移动,来完成开闭的动作。

    相比于螺纹炮闩,楔式炮闩需要在额外设计配合楔式炮闩闩体的炮尾,

    从而来保证火炮燃气不会外泄。

    这就导致了,炮尾的结构要复杂不少,火炮的重量也要增加。

    但好处就在于对于材料和加工技术的要求低一些,所以更适合当下的情况。

    在仔细查看了楔式炮闩的木制模型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