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裴行俭平乱-第3/4页

加入书签
    我军如何应对?”

    装行俭:

    “这是阿史那伏念率领他的军队押着阿史那温傅前来投降。应该没有别的情况。

    不过接受突厥大军投降,得防备诈降风险。”

    裴行俭令唐军严阵以待,做好了开战厮杀准备。同时派出一名使者,前去迎接,打探虚实。

    使者回报裴行俭:

    “将军!现已问明,突厥大军是前来归降唐军。”

    突厥军队投降后,反叛的突厥残余被消除。高宗李治十分高兴,派户部尚书崔知悌慰劳部队。

    裴行俭入朝廷献俘,当面请求李治:

    “陛下,突厥首领伏念犹豫不决时,我已答应他愿意投降就不杀他。请求皇上赦免伏念死罪。”

    李治:

    “念他主动降顺,避免了我军同他兵众厮杀互有死伤,朕准允免他死罪。”

    侍中裴炎嫉妒裴行俭不战而胜的功劳,对李治:

    “伏念是被程务挺、张虔勖威胁追赶,又遭到沙漠北回纥的逼迫,没有办法才投降的。

    他不是真心投降,不如斩首以决后患。”

    高宗李治被他煽惑,他也被突厥部落的屡次反叛吓怕了,竟下令将阿史那伏念和阿史那温傅,一起斩首。

    李治因裴炎这样,认为这次清除突厥反叛是程务挺的功劳,裴行俭的功劳不记载,只封裴行俭为闻喜公。

    裴行俭退朝后叹息一声:

    “西晋的王浑妒忌王浚平定吴国的功劳,从古到今人们都认为这种嫉妒心很可耻。

    只怕朝廷杀掉归降的人,外人从此望风生畏,再也没有人归降了!”

    于是借口生病不再露面。

    高宗李治因为突厥告平,又因太子妃生了个男孩,给他起名重照。两喜交集,又改年号为“永淳”。

    过了一个月,682年四月,十姓突厥的车薄叛乱,李治又任命裴行俭为行军大总管,让他领兵再出征。

    还未出发,裴行俭于四月二十八日在长安延寿里家中得病去世,终年六十四岁。

    高宗李治追赠他为幽州都督,谥号“献”。

    李治又令皇太子挑选一名六品京官帮助管理他的家事,直到裴行俭子孙长大成人,能够自立为止。

    十月,裴行俭葬于他的故乡闻喜县东良原。

    裴行俭是山西闻喜人,少年学书法,草书隶书尤其有名。

    他长大了学习排兵布阵,精通阴阳历术。每战往往事先知道胜负,并且善于观察人。

    当时华阴人王勃、杨炯,范阳人卢照邻,义乌人骆宾王全因诗词文才出众,名扬下。

    李敬玄特别器重这些文人墨客,领他们和裴行俭相互认识。

    裴行俭悄悄对李敬玄:

    “读书人应当有器量见识涵养,然后才是文才。

    王勃虽然有才华,有些轻浮外露,怎么能安享富贵官禄?

    我担心他不一定善终。杨炯较为沉稳,能够让他命长,应该不会有灾祸。”

    李敬玄听了不信。

    后来王勃渡海,受了惊吓,掉水里淹死了。

    卢照邻得了缠身的怪病,折磨得不想活了,跳进颖水河淹死了。

    骆宾王当了徐敬业的府僚,到徐敬业败死,骆宾王也失踪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