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秋闱大考-第2/3页

加入书签
    看到是考这个,李牧笑了。

    对于将四大儒家经典背诵的滚瓜烂熟的他来说,考这个,那就等于是,炒菜的时候,菜自己往锅里跳一般简单。

    李牧轻轻松松便背了出来。

    “??:“素隐?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君?遵道??,半途?废,吾弗能已矣。君?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不悔,唯圣者能之。””

    背完后,李牧还有些意犹未尽。

    他觉得,如果考官有需要的话,他甚至会将这段文字的释义,一并说给考官听。

    第二场考的是墨义。

    何谓墨义,其实与帖经有殊途同归之处。

    只不过后者与前者的区别在于,墨义需要考生以笔墨作答,阐述文章中的义理。

    而考的东西,还是经典名著。

    这一场,考官又直接把儒家四大经典巨著中《大学》的第一章拿出来,让考生阐述义理。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李牧抬头看了一眼考官手中拿着的字帖上的文字,然后就开始奋笔疾书,阐述其中义理。

    两场考试下来,时间已经过了七天。

    批阅文章的老师,把各考生的成绩整理出来后,送进考场。

    然后,便见到那些个,成绩没过关的考生,被宣布淘汰,送出考场外。

    这中间,是不允许学子们离开院试大院,所有考生的吃喝拉撒,一律都在里面进行。

    第三场考诗赋,距离各考生入考场开始,这个时间已经过去了十天。

    所谓诗赋,顾名思义,无须解释。

    这场考试,考官给了一个题目。

    “梦回”

    非比前面两场,考试一开始,李牧就开始奋笔疾书。

    这场考试,当李牧看到题目后,他在斟酌,在酝酿,在想北宋之后的大考,有没有谁写出了主题“梦回”的千古名篇。

    最终,他想到了一个人,元代的马致远。

    他的那首《蟾宫曲·叹世二首》。

    “东篱半世蹉跎,竹里游亭,小宇婆娑。有个池塘,醒时渔笛,醉后渔歌。严子陵他应笑我,孟光台我待学他。笑我如何?倒大江湖,也避风波。”

    “咸阳百二山河,两字功名,几阵干戈。项废东吴,刘兴西蜀,梦说南柯。韩信功兀的般证果,蒯通言那里是风魔?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醉了由他!”

    一气呵成,题词落款,李牧上。

    之后李牧看着宣纸上所写的内容,陡然间,竟生出了几分豪气。

    他将手中笔挂回笔架,然后站起身,对考官作揖:“大人,学生交卷。”

    “什么?”

    李牧要交卷的这个表现,令全场哗然。

    有人认为此人胸无点墨,定是做不出来好的诗赋,便选择交白卷,提前离场。

    有人认为他如此所为,简直是哗众取宠。

    有人认为他这是在另辟蹊径,想以此种方式,吸引考官的注意,对他保留深刻印象。

    而他这么做的好处在于,若他真有几分才华在身,或许真的会给考官留下深刻的印象,形成记忆加分项。

    然,不管如何,时间才过去一刻钟,此时交卷,不符合规定。

    于是,一位官居四品的吏部监考官,一挥衣袖,对他所言,断然拒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