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清朝的起源-第5/7页

加入书签
    大明洪武元年(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即皇帝位,建立了大明王朝;随后,明太祖遣大军北伐,元顺帝则弃守大都(北京),逃往了上都(内蒙古正蓝旗);元朝对中原的统治虽然结束,但在现辽东地区的统治则依旧稳固。

    洪武五年(1372年),斡朵里部首领挥厚(范察之子)与胡里改部首领阿哈出为了躲避野人女真兀狄哈部的袭击,率部落民众离开了居住的奚关城,向南迁徙到高丽的吉州、咸州等地,后又调头北返,回到了图们江上游地区定居。

    洪武九年(1376年),明军攻入了辽东,与占据此地的北元开战,期间辽东女真各部多被明朝所招抚、实施羁縻统治。洪武二十年(1387年),明军二十万北征辽东,北元辽东守将纳哈出不敌明军,在无奈中投降了明朝,其据守的辽东地区尽归明朝所有;而在辽东定居的女真斡朵里、胡里改部也因此归附了明朝。

    永乐元年(1403年)十一月,辽东女真胡里改部首领阿哈出前往大明京师(南京)向刚刚继位的明太宗(成祖)朱棣朝贡,以显示归顺、臣服之意。明成祖晋封阿哈出为指挥使(此时还未定其卫所之名),赐名李思诚,以其部落居住的阿木河以西区域为其卫所建地。

    永乐二年(1404)四月,明成祖于胡里改部所处之地正式设立卫所,赐名为‘建州卫’(今吉林省和龙县)。此时,辽东女真另一部——斡朵里部首领挥厚已去世,其子蒙哥帖木儿(蒙古名,被其后世子孙改尊称为孟特穆)承袭了首领之位,并依附于胡里改部生活。蒙哥帖木儿娶阿哈出女儿尼堪婆为妻,即阿哈出的女婿。

    永乐三年(1405年))正月,蒙哥帖木儿学岳父阿哈出的例子,也亲自赴京师朝贡,明成祖加授蒙哥帖木儿为建州卫指挥使(和其岳父阿哈出同官职)。永乐十四年(1416年),明朝将建州卫分为两部,在建州卫的基础上再建‘建州左卫’,以蒙哥帖木儿为建州左卫指挥使,建州卫则以阿哈出之子李显忠(释家奴)为指挥使(此时阿哈出已死),郎舅各掌一部。李显忠又娶了蒙哥帖木儿的妹妹为妻,建州两部的关系因此更加紧密。

    此后,蒙哥帖木儿在宣德八年(1433年)八月遭到野人女真部落的袭击,寡不敌众之下与其长子阿谷一同遇害;宣德九年(1434年),明宣宗任蒙哥帖木儿同母弟凡察为都督佥事,代理建州左卫事(但没有授予建州左卫指挥使官职)。正统二年(1437年),蒙哥帖木儿次子董山(童仓)被授命为建州左卫指挥使,与其叔凡察共掌建州左卫。

    正统七年(1442年)二月,因董山、凡察叔侄之间矛盾严重、争斗不已,为平息纠纷,同时也为了削弱建州女真实力,明朝再将建州左卫一分为二,另设‘建州右卫‘,以凡察为建州右卫指挥使,董山则继续为新“建州左卫”的指挥使。此时,,建州卫(阿哈出之孙李满住部)迁至浑河上游的苏克素浒河(今苏子河)流域居住,以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县老城)为主城。后来建州左卫在董山、凡察的率领下也迁到这里,居于佛阿拉城(也在新宾县)。建州左卫析出建州右卫后,两卫以青龙岭(马儿墩岭)为界,各自驻守一边,‘建州三卫’至此全部建立。

    成化三年(1467年),因为建州三卫首领李满住(建州卫指挥使)、董山(建州左卫指挥使)、纳郎哈(建州右卫指挥使)时常串联越边墙入寇,侵夺大明财物,明宪宗在忍无可忍之下,以征夷将军总兵官赵辅率军五万出边墙进剿建州女真三卫;九月,明军斩杀了建州卫指挥使、都督同知李满住及其子古纳哈,建州右卫指挥使、都督佥事纳郎哈一并被杀;建州左卫指挥使董山则被明军抓获,在押送途中因试图逃跑被杀,建州三卫被明军击杀者一千七百余人;这就是史书中所记载的“成化犁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