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妖僧祸国-第7/11页

加入书签
    所谓“五音姓利”,就是在风水学上把人的姓氏分成宫、商、角、徵、羽五音,再将五音分别与阴阳五行中的土、金、木、火、水对应,这样即可在地理上找到与其姓氏相应的最佳埋葬方位与时日,“以为子孙贵贱、贫富、寿天、贤愚皆系焉,非此地非此时不可葬也”。

    按照宋仁宗朝风水大师王洙编撰的《地理新书》所言,赵姓属于角音,对应五行中的“木”,赵家皇帝的陵墓选址在阴阳地理上东高西下为最佳,南高北低亦好,所谓“东高西下为之角地......南高北下为之徵地,角姓也可居之”。北宋皇陵陵园呈现东南仰高、西北低垂,东南依山、西北傍水的地貌特征,正与角姓木行所利的地理形势相符。

    角姓大利向图。图源:王洙著《地理新书校理》

    宋室南迁后,皇陵也需要修建于东高西下、南高北低之地。而上皇山的主脉会稽山,位于绍兴县南部,是浦阳江与曹娥江的分水岭,契合北宋皇陵传统的“南高北低”之意。另外,相传禹会诸侯于江南,计功而崩,其葬地就在会稽山。因而,会稽山从秦代起就与太室山、恒山、泰山等并列,到了唐代,更是成为官方认可的“南镇”。

    上皇山古称莲雾山,是会稽山主峰东白山没入平原前的低丘,海拔不足200米。在莲雾山南麓,东、西、南三处还分布着较低矮的青龙山、五虎岭和紫云山,使莲雾山一带的地丘平台成了一个既围合而又开敞的小盆地,这也是难得一见的帝陵风水宝地。

    可见,在丘陵遍布的山岭之间,唯有会稽山才能藏得住这支宋室余脉的王气。让南渡的宋皇宗室暂厝于此,不失为妥善的安排。

    02

    可是,孟太后的丧仪刚告一段落,南宋内部就炸开了锅。

    回忆起在海上流窜的岁月,宋高宗只想早日在水网密布的绍兴建都,以躲避金人南下的铁蹄。然而,南宋初年的绍兴,城市狭小,位置偏僻,临倚的浙东运河漕运运力十分有限。宋高宗君臣驻跸绍兴以来,物资就持续供应不足,导致物价飞涨。要知道,在金人大规模南下前,“东南岁入犹不满千万”,宋高宗驻跸绍兴期间,单是给官员发工资就得“月支官吏钱二十六万九千一百三十贯”,而当时朝廷年收“正赋”不过二百万缗。

    按照这样的消耗速度,宋高宗驻跸绍兴不满十月,必天下大乱。因此,宰相吕颐浩、中书舍人洪拟等一众大臣,站在振兴民生经济的角度,皆极力反对宋高宗永驻绍兴。

    宋高宗。图源:影视剧照

    无奈之下,宋高宗只能继续向西撤退,移驻临安,在杭州撑起宋朝的半壁江山。但他还是没有放弃绍兴。正如宋宁宗朝宰相赵汝愚所言:“是时高宗皇帝方驻跸会稽(绍兴),江淮之间,日事征战,昭慈(孟太后)之丧未能归祔,始为殡厝,盖用权宜,将以愤激三军之心,不绝中原之望也。”

    对于大部分怀有光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宋人来说,绍兴东南那座“攒宫”就是他们回家的希望。

    驻跸临安之后,宋高宗立即将绍兴定为浙东路治所,在政治地位上仅次于临安。同时,宋高宗还比照临安的行政机构,向绍兴迁移了大量的宗室成员、官兵、百姓等,旨在盘活当地经济,为营造南宋皇陵提供保障。

    绍兴八年(1138)冬,金朝“诏谕江南使”张通古携金熙宗诏书南来。为了给宋朝“下马威”,金熙宗在书信中故意不言宋朝,而称江南,并让张通古等在到达临安后主持宋高宗奉表受降仪式,以达成两邦和好的目的。

    消息传出,南宋方面群情激奋,但宋高宗、秦桧等主和派却不为所动。最终,秦桧接受了金人的条件,不过宋高宗不愿意跪拜称臣。经过多次协商,金人才同意让秦桧代替宋高宗行礼。……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