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为了配合国君与晋国和议行动,子重便就坡下驴、顺势放了流亡在外的莒渠丘公一马,宣布楚军将从渠丘、莒城、郓城三城撤军,将这三座城邑还给了已经失国的莒人。随后,子重便从莒国撤军回国了(当然,大量从莒国搜刮来的战利品,子重可不会留给莒渠丘公的)。
而直到楚军撤离三城后多日,流亡避难在外、狼狈不堪的莒渠丘公这才战战兢兢地从野地里返回了国都莒城,重新修筑、恢复了莒国的宗庙和社稷;就是不知道回到莒城的莒渠丘公,以后还会不会再重蹈覆辙、麻痹大意,把修筑城池、完善工事这些国家防卫之事不放在心上了。
在这里,还有一个特别的莒国番外知识告诉大家————此时的莒国国君,其称呼为“渠丘公”(身后的称呼,这里为了方便大家理解,就直接引用了),与其国家中的城池名‘渠丘城’一致,而与中原其他诸侯国、以及楚国这样的南方国家的国君名号不太一样;中原诸国和楚国的国君,都是(在身后)称‘谥号’,比如文公、武公、庄公、献公、桓公;当然,楚国则是自称某王;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当初,莒渠丘公在和晋国使臣巫臣交谈时,自己都说明了这其中的原因——“敝国是地处偏僻简陋的蛮夷之国”,也就是莒国都自认是蛮夷国家了(莒国不是华夏国家,而是东夷民族所建立;其国君是嬴、己两姓)。
因此,莒国与中原诸夏国家的礼仪、风俗制度都不一样,其国君身后不加中原国家所惯有的‘谥号’,而是以国内地名为去世后的国君的称号。
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莒国历代国君身后的称呼,都是以国内的地名为其称号,如在这之前的兹丕公,此时在位的渠丘公,后来继位的犂比公、著丘公、郊公、共公,等等(‘郊’、‘共’也是莒国的地名,虽然和中原诸侯国君的身后谥号有些相像,但完全不是一回事)。
晋楚争霸过程中的莒国番外篇讲完了,下一篇将继续为大家讲述晋国和楚国在和议进行中和达成后的故事(而郤氏和伯宗之间的轶事,还要往后再推一推)。
本章完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
而直到楚军撤离三城后多日,流亡避难在外、狼狈不堪的莒渠丘公这才战战兢兢地从野地里返回了国都莒城,重新修筑、恢复了莒国的宗庙和社稷;就是不知道回到莒城的莒渠丘公,以后还会不会再重蹈覆辙、麻痹大意,把修筑城池、完善工事这些国家防卫之事不放在心上了。
在这里,还有一个特别的莒国番外知识告诉大家————此时的莒国国君,其称呼为“渠丘公”(身后的称呼,这里为了方便大家理解,就直接引用了),与其国家中的城池名‘渠丘城’一致,而与中原其他诸侯国、以及楚国这样的南方国家的国君名号不太一样;中原诸国和楚国的国君,都是(在身后)称‘谥号’,比如文公、武公、庄公、献公、桓公;当然,楚国则是自称某王;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当初,莒渠丘公在和晋国使臣巫臣交谈时,自己都说明了这其中的原因——“敝国是地处偏僻简陋的蛮夷之国”,也就是莒国都自认是蛮夷国家了(莒国不是华夏国家,而是东夷民族所建立;其国君是嬴、己两姓)。
因此,莒国与中原诸夏国家的礼仪、风俗制度都不一样,其国君身后不加中原国家所惯有的‘谥号’,而是以国内地名为去世后的国君的称号。
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莒国历代国君身后的称呼,都是以国内的地名为其称号,如在这之前的兹丕公,此时在位的渠丘公,后来继位的犂比公、著丘公、郊公、共公,等等(‘郊’、‘共’也是莒国的地名,虽然和中原诸侯国君的身后谥号有些相像,但完全不是一回事)。
晋楚争霸过程中的莒国番外篇讲完了,下一篇将继续为大家讲述晋国和楚国在和议进行中和达成后的故事(而郤氏和伯宗之间的轶事,还要往后再推一推)。
本章完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