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朱瞻基而言,一方面他的教养和统治能力全部来自于祖父朱棣,另一方面他又在父亲朱高炽的短暂统治后继位,当他登上帝位的那一天,他已经意识到自己面临着两条道路的选择:到底是继承祖父的扩张路线,还是父亲的收缩路线?
这个选择,对于明朝帝国的走向至关重要。
朱瞻基在位十年(1425—1435年),恰好处在一个王朝开国的60年至80年之间。史学家分析,历朝历代开国60年至80年之间,都会遭遇一个发展瓶颈,这个瓶颈被命名为王朝中期病。突破这个瓶颈,克服王朝中期病,帝国就能迎来治世,否则则会使社会陷入动荡,严重者甚至影响王朝的生死存亡。
任何朝代,扩张-收缩政策应该有一个度。不顾国力,一味扩张,穷兵黩武,或者用大工程压垮民力,结局可能会像秦、隋两朝一样短命。明朝仁、宣两个皇帝,能够把父祖的江山延续下去,很大程度上是他们掌握了国力承受的这个“度”。
不可否认,朱棣在位期间的扩张国策,具有积极意义,但国力消耗也是空前的。尤其是几大工程并举,使永乐朝后期的大明帝国处于严重的国力超负荷状态。不仅如此,朱棣为政酷虐,曾大肆诛杀建文朝遗臣,后来又借故大肆弑杀太子的官属,使朝中笼罩着一种血腥的恐怖氛围。
朱高炽、朱瞻基父子在位期间,结束了恐怖政治,代之以仁政统治,稳定并收复了民心,使明朝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期。史家把这一时期比作西汉的文景之治。
朱高炽画像
但是,开拓难,守成也难。朱瞻基最终选择了继承父亲的政治道路,实际上也背负着巨大的道德和舆论压力。
永乐四年(1406年)十月,因为安南内乱,朱棣命令出兵,用八个月时间占领了安南,随后设立交趾郡,把安南完全纳入明朝版图。但安南并未因此安静,各种抗明复国的武装起义此起彼伏,使明朝在当地投入了巨大的人力和财力。朱高炽继位后,开始通过一些柔性的安抚措施,企图缓和安南人的反明情绪,稳定地区秩序。安南起义头领黎利,在与明军的对抗与周旋中逐步坐大。朱瞻基继位后,得知前线明军多次溃败,立即签署了对安南采取强硬措施的诏令。
但,就在签署命令的第二天,朱瞻基秘密召集内阁大学士杨士奇、杨荣共商安南局势。在正式谈话前,朱瞻基特别叮嘱两位,今天的谈话,朕只与你二人说,你们千万不能泄露出去。
朱瞻基对二人说,他想继承父亲的遗志,让安南成为附属国即可,三年一贡如洪武朝之制,这样,“中国亦省兵戎之劳”。但是,真这样做了,论者不免谓朕“委弃祖宗之业”。
说完了,朱瞻基再次叮嘱二人,勿泄密。
后来,朱瞻基在任命王通为总兵官率军大征安南的同时,将通气会的范围进一步扩大为蹇义、夏原吉、杨士奇、杨荣四人。朱瞻基再次表达了希望“使安南自为一国,以全一方之民命,亦以休息中土之人”的意愿。原先通过气的杨士奇、杨荣,此时支持朱瞻基,称他的决定“不失为圣君”,说汉唐以来每次征服安南,都得不偿失,我朝不应再陷入这个泥淖里了。但原先没通过气的蹇义、夏原吉则表示反对,他们说现在安南只是小丑作孽而已,一旦放弃了,不止有损明朝威望,更重要的是成祖以来20年的付出就都白费了啊。
夏原吉画像
这次谈话,朱瞻基没有收到预期的结果。
这正是朱瞻基所担心的,皇帝的任何重大决策,如果不能得到朝中重臣的一致支持,执行下去,铁定要背负千古骂名。明朝的皇帝看似权力很大,但除了朱元璋和朱棣两代雄主,其他皇帝其实都活在制度的牢笼里。他可以按自己的意志行事,却不得不随时斟酌和衡量任性带来的后果。哪怕是在废皇后这件事上,朱瞻基都要在五六次与内阁重臣的沟通、寻求支持后,得到他们的一致同意后,才敢以胡皇后多病无子为由,改立孙氏为皇后。更何况,现在在讨论的是领土问题。朱瞻基内心承受的压力,肯定很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
这个选择,对于明朝帝国的走向至关重要。
朱瞻基在位十年(1425—1435年),恰好处在一个王朝开国的60年至80年之间。史学家分析,历朝历代开国60年至80年之间,都会遭遇一个发展瓶颈,这个瓶颈被命名为王朝中期病。突破这个瓶颈,克服王朝中期病,帝国就能迎来治世,否则则会使社会陷入动荡,严重者甚至影响王朝的生死存亡。
任何朝代,扩张-收缩政策应该有一个度。不顾国力,一味扩张,穷兵黩武,或者用大工程压垮民力,结局可能会像秦、隋两朝一样短命。明朝仁、宣两个皇帝,能够把父祖的江山延续下去,很大程度上是他们掌握了国力承受的这个“度”。
不可否认,朱棣在位期间的扩张国策,具有积极意义,但国力消耗也是空前的。尤其是几大工程并举,使永乐朝后期的大明帝国处于严重的国力超负荷状态。不仅如此,朱棣为政酷虐,曾大肆诛杀建文朝遗臣,后来又借故大肆弑杀太子的官属,使朝中笼罩着一种血腥的恐怖氛围。
朱高炽、朱瞻基父子在位期间,结束了恐怖政治,代之以仁政统治,稳定并收复了民心,使明朝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期。史家把这一时期比作西汉的文景之治。
朱高炽画像
但是,开拓难,守成也难。朱瞻基最终选择了继承父亲的政治道路,实际上也背负着巨大的道德和舆论压力。
永乐四年(1406年)十月,因为安南内乱,朱棣命令出兵,用八个月时间占领了安南,随后设立交趾郡,把安南完全纳入明朝版图。但安南并未因此安静,各种抗明复国的武装起义此起彼伏,使明朝在当地投入了巨大的人力和财力。朱高炽继位后,开始通过一些柔性的安抚措施,企图缓和安南人的反明情绪,稳定地区秩序。安南起义头领黎利,在与明军的对抗与周旋中逐步坐大。朱瞻基继位后,得知前线明军多次溃败,立即签署了对安南采取强硬措施的诏令。
但,就在签署命令的第二天,朱瞻基秘密召集内阁大学士杨士奇、杨荣共商安南局势。在正式谈话前,朱瞻基特别叮嘱两位,今天的谈话,朕只与你二人说,你们千万不能泄露出去。
朱瞻基对二人说,他想继承父亲的遗志,让安南成为附属国即可,三年一贡如洪武朝之制,这样,“中国亦省兵戎之劳”。但是,真这样做了,论者不免谓朕“委弃祖宗之业”。
说完了,朱瞻基再次叮嘱二人,勿泄密。
后来,朱瞻基在任命王通为总兵官率军大征安南的同时,将通气会的范围进一步扩大为蹇义、夏原吉、杨士奇、杨荣四人。朱瞻基再次表达了希望“使安南自为一国,以全一方之民命,亦以休息中土之人”的意愿。原先通过气的杨士奇、杨荣,此时支持朱瞻基,称他的决定“不失为圣君”,说汉唐以来每次征服安南,都得不偿失,我朝不应再陷入这个泥淖里了。但原先没通过气的蹇义、夏原吉则表示反对,他们说现在安南只是小丑作孽而已,一旦放弃了,不止有损明朝威望,更重要的是成祖以来20年的付出就都白费了啊。
夏原吉画像
这次谈话,朱瞻基没有收到预期的结果。
这正是朱瞻基所担心的,皇帝的任何重大决策,如果不能得到朝中重臣的一致支持,执行下去,铁定要背负千古骂名。明朝的皇帝看似权力很大,但除了朱元璋和朱棣两代雄主,其他皇帝其实都活在制度的牢笼里。他可以按自己的意志行事,却不得不随时斟酌和衡量任性带来的后果。哪怕是在废皇后这件事上,朱瞻基都要在五六次与内阁重臣的沟通、寻求支持后,得到他们的一致同意后,才敢以胡皇后多病无子为由,改立孙氏为皇后。更何况,现在在讨论的是领土问题。朱瞻基内心承受的压力,肯定很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