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人,大唐宰相姚崇智力96。
姚崇(650年-721年9月28日[80]),本名元崇,字元之。陕州硖石(今河南省陕州区)人。唐朝名相、著名政治家,嶲州都督姚懿之子。曾任武后、睿宗、玄宗三朝宰相。
第三人,大唐宰相魏征智力96。
魏徵,字玄成,巨鹿郡下曲阳县人。唐朝初年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魏徵早年参加瓦岗起义,跟随魏公李密,但不得重用。武德元年,归降唐朝,并说服李密旧部李勣献地归唐。后授太子洗马,辅佐太子李建成,献策平定刘黑闼。玄武门之变后,归于唐太宗李世民麾下,初授谏议大夫,奉命安抚河北的前太子、齐王旧部。贞观元年,升授尚书左丞。贞观三年,迁为秘书监,参预朝政,校定古籍。贞观七年,改任侍中,负责门下省事务。累授左光禄大夫、太子太师,封郑国公。他多次直言进谏,推行王道。曾提出“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主张“薄赋敛”,“轻租税”,“息末敦本”,“宽仁治天下”等,对李世民的行动及施政给以极有益的影响,辅佐李世民共创“贞观之治”。贞观十七年,魏徵去世,享年六十四岁。获赠司空、相州都督,谥号“文贞”。随后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四位。
第四人,韩琦智力98。
韩琦,字稚圭,号赣叟。相州安阳县(今河南省安阳市)人。北宋政治家、词人。韩琦为宋仁宗天圣五年进士,历任将作监丞、开封府推官、右司谏等职,曾一次奏罢宰执四人,还奉命救济四川饥民。宋夏战争爆发后,他出任陕西安抚使,与范仲淹率军防御西夏,在军中颇有声望,人称“韩范”。西夏请和以后,入朝升任枢密副使,与范仲淹、富弼等主持“庆历新政”。新政失败后,自请出外,历知扬州、定州、并州。在并州时收回辽朝冒占的土地,立石为界,并加强防御。仁宗末年再度入朝,迭任枢密使、宰相。宋英宗时,参与调和帝后矛盾,确立储嗣之位。宋神宗即位后,坚辞相位,连判永兴军、相州等地。王安石变法后,他屡次上疏反对。累官永兴节度使、守司徒兼侍中,封爵魏国公。熙宁八年,韩琦去世,享年六十八岁。神宗亲撰“两朝顾命定策元勋”之碑,追赠其为尚书令,谥号“忠献”,并准其配享英宗庙庭。宋徽宗时追封魏郡王。至清代,更先后从祀历代帝王庙及孔庙。
.
偷看敌军
本章完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
姚崇(650年-721年9月28日[80]),本名元崇,字元之。陕州硖石(今河南省陕州区)人。唐朝名相、著名政治家,嶲州都督姚懿之子。曾任武后、睿宗、玄宗三朝宰相。
第三人,大唐宰相魏征智力96。
魏徵,字玄成,巨鹿郡下曲阳县人。唐朝初年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魏徵早年参加瓦岗起义,跟随魏公李密,但不得重用。武德元年,归降唐朝,并说服李密旧部李勣献地归唐。后授太子洗马,辅佐太子李建成,献策平定刘黑闼。玄武门之变后,归于唐太宗李世民麾下,初授谏议大夫,奉命安抚河北的前太子、齐王旧部。贞观元年,升授尚书左丞。贞观三年,迁为秘书监,参预朝政,校定古籍。贞观七年,改任侍中,负责门下省事务。累授左光禄大夫、太子太师,封郑国公。他多次直言进谏,推行王道。曾提出“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主张“薄赋敛”,“轻租税”,“息末敦本”,“宽仁治天下”等,对李世民的行动及施政给以极有益的影响,辅佐李世民共创“贞观之治”。贞观十七年,魏徵去世,享年六十四岁。获赠司空、相州都督,谥号“文贞”。随后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四位。
第四人,韩琦智力98。
韩琦,字稚圭,号赣叟。相州安阳县(今河南省安阳市)人。北宋政治家、词人。韩琦为宋仁宗天圣五年进士,历任将作监丞、开封府推官、右司谏等职,曾一次奏罢宰执四人,还奉命救济四川饥民。宋夏战争爆发后,他出任陕西安抚使,与范仲淹率军防御西夏,在军中颇有声望,人称“韩范”。西夏请和以后,入朝升任枢密副使,与范仲淹、富弼等主持“庆历新政”。新政失败后,自请出外,历知扬州、定州、并州。在并州时收回辽朝冒占的土地,立石为界,并加强防御。仁宗末年再度入朝,迭任枢密使、宰相。宋英宗时,参与调和帝后矛盾,确立储嗣之位。宋神宗即位后,坚辞相位,连判永兴军、相州等地。王安石变法后,他屡次上疏反对。累官永兴节度使、守司徒兼侍中,封爵魏国公。熙宁八年,韩琦去世,享年六十八岁。神宗亲撰“两朝顾命定策元勋”之碑,追赠其为尚书令,谥号“忠献”,并准其配享英宗庙庭。宋徽宗时追封魏郡王。至清代,更先后从祀历代帝王庙及孔庙。
.
偷看敌军
本章完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