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走的日子不到一周了,楚维该准备的和该收拾的东西都已经齐备。这几天是到校前最后几天在家了。父亲和母亲对楚维也似乎和气了许多。这两天每天楚维下午也都尽可能陪着父母去家附近的森林公园遛弯儿。从打小时候父亲把楚维从兰州爷爷奶奶家接到他们身边,楚维就没离开过父母。楚维心里曾那么渴望逃离这个牢笼般的家,现在也总是望着一望无际的天空发呆和抒发自己对自由、理想的向往。但真要离开了,楚维虽然也会有前途未卜的不确定感,也知道自己一个人的生活可能有很多困难,但是因为多年来自己的工资卡一直攥在母亲手里,楚维心中那种真正独立的生活其实是水中望月罢了!经济上被束缚,情感上被牵扯,道德上被绑架,楚维曾一度觉得活着真的没有意义,她曾想:如果完成了专升本,或许自己就可以死去了。可完成了专升本,楚维又想:考上研究生也许就可以去死了。当父母不支持楚维考研或者他们的行为言语伤害楚维时,楚维心想:只要考上,证明自己不是垃圾,不是他们嘴里诅咒的那样的废物,就可以去死了。然而,考上研究生后,楚维发现如果不能迎接新的挑战,还是要落人口实,让父母有借口嘲笑自己。于是她又得满血复活,鼓起十二分勇气奋斗到底。每当楚维怀疑自己,担心未来求学过程中遇到能力的瓶颈,她就会想:好像是***说过,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自己的成绩,这样就能增加勇气和信心。我,曾经那么差,但是我努力了,拼命努力,考上了专升本,完成了本科的课程,拿到了学士学位,又考上了研究生。我并不是垃圾,我妈总说念那么多书有什么用,一年能挣那么多钱,一上学钱没了,还得往里搭钱。楚维不赞同母亲的看法,她一直觉得更丰厚的知识、更广阔的视野必定会带来不一样的人生。楚维不想当井底之蛙,守着头顶的一片天,像个拉磨的瞎眼驴子一样转圈儿拉磨过一辈子。楚维曾希望父母的经验能帮助她变得勇敢,然而,她发现父母在很多事情上竟然都没有自己想得清楚,看得明白。面对失败,父母胆怯地像缩头乌龟一样,自己不敢去面对,一味埋怨,将罪责通通推到女儿头上,仿佛失败的女儿跟他们两个成功的父母毫无联系。楚维开始明白了,原来传说中的“大人”很多时候也是草木皆兵的懦夫。从那时起,楚维学着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世界,感知人情冷暖,学着做自己的选择。这也是她为什么执着于继续考研究生的原因之一。一个人,如果凡事都以别人的声音作为自己行为的指导,结局只能有一个——一败涂地。人必须为自己的人生负责。如果你要一个不一样的人生,你就必须要努力寻求真理,而不是顺从生活中那些强加给你的东西。正像贝多芬所说,我要扼住生命的咽喉它决不能使我完全屈服一样,楚维决定试着扼住自己生命的咽喉,要为自己向往的自由天空而奋力一搏。楚维相信,虽然一时不能实现如鹰翱翔、展翅高飞,但是只要自己不放弃,持续不断、竭尽全力地努力,就有希望;如果自己因为疲惫、胆怯、懒惰等等借口而停下努力的脚步,自己所期望的一切真的将是一场黄粱美梦。要么是光明未来,要么是死路一条,要选哪一个?楚维心里认定了必须破釜沉舟奔着希望和心中的光奋力直跑。
“你哪儿都没去过,连BJ都没出过,过几天就去哈尔滨了,你行吗?”母亲在跟父亲和楚维遛弯时问。“怎么不行?我当时在那种情况下一路学过来,拿到学士学位;那时候你的很多朋友都说我不可能考上研究生,我考上了重点大学的研究生。所以到哈尔滨去完成学业,必须行。”楚维斩钉截铁地回答。“行啊,我闺女现在信心又恢复了!”父亲在一旁附和。母亲又说:“有信心是一回事,等去了就知道了。平常在家等人伺候惯了,到了学校什么都自己,我看你够呛!”楚维心里有些不痛快,但是她知道母亲一贯嘴坏,再说毕竟自己还没有完成研究生学业拿到文凭,不能用实际证据反驳母亲的话,只得沉默不语。楚维往前走得快了一些,突然转头说:“我去前面桃树座椅哪儿占座儿,你们慢慢走。”楚维听到身后母亲跟父亲抱怨:“那丫头怎么了?还耍上小性儿了?刚考上研究生,能不能毕业都两说着呢,德性劲儿!”父亲说:“人家闺女没说什么呀?你一个当妈的,你老打击人家干什么呀?”“行啊!你帮着她气我是吧?不就是考上一个破研究生吗?我说她两句都不行?”父亲没有再支声。母亲把在公园洗好的野菜从父亲手里抢过来,甩了一句:“去,你找你闺女去吧,我先回去了。”“干嘛呀,老伴儿,生啥气呀?我是觉得闺女过两天就该去学校了,大老远的且见不着呢,咱就这几天,就别闹气了。”“我看她那个成天的高兴样儿就生气。你说那么好的工作,一月那么多钱不要,人家多少人羡慕的工作,以后有她后悔的时候!”“行了,别让闺女听见,她长大了,有自己的主意很正常,还能一辈子什么都听你的?”母亲说:“你就惯着她吧!一个女孩子,念那么多书有什么用?”一边说,她还瞪着楚维撇嘴。父亲没再说什么。很明显,母亲生气了,到了座椅那里也不理睬楚维,直接跟父亲说:“老伴儿,我坐这儿,你找你闺女去吧!”“干嘛呀,老伴儿!老伴儿别生气,我哪儿能不跟老伴儿坐一起呀!”母亲露出了一丝得意的神情。楚维从小看到大,不懂母亲为什么要这样,只觉得母亲对她的态度不像是母亲对女儿,倒更像是电影里演的妻子对丈夫的小三儿。楚维不想这么想,因为这想法想想都可怕,但是实实在在楚维就是这种感受。楚维心里对于母亲的很多行为开启了过滤模式。她知道如果不是意识到有问题自己就通过看书、学习的方式寻求对的解决方法,早已经深深地被母亲编排了。而且从小到大,母亲最擅长拿捏父亲,她一方面逼迫楚维凡事听她的,一方面在出现问题的时候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只骂楚维一个人。于此同时,毫无例外地,父亲永远不分青红皂白地帮着母亲赢得母亲跟女儿间战争的胜利,无论母亲是否真的是对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