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时局

加入书签


    大明洪熙元年,农历五月十五,盛夏。

    夜,深夜,明月夜。

    陪都南京落下了繁华的大幕,白日里的喧嚣退让给了黑夜的寂静,虫鸣可闻;天上无一片云彩,月华如昼。南京皇城之内的巍峨宫殿,在月光之下光影斑驳,竟然有凉意袭人之感。

    在偌大的皇城东部,静静地伫立一座庄严的宫殿,正是大本堂。大本堂乃是明朝开国皇帝太祖朱元璋,在建国伊始特意命人兴建,与天下父母一样,是让子孙读书的地方。朱元璋出身极其贫苦,少年时迫于生计给人家放过牛,闹饥荒没饭吃自己去做游方僧人,后来参加义军,一直无缘读书,终身以为憾事,只能不断自学做到了识文断字。

    洪武元年,朱元璋刚刚做了皇帝,江山初定,有感于自己出身贫苦,就迫不及待命人建造了大本堂,取古今图书充其中,延四方名儒为教师,教授皇太子和皇子读书。洪武六年,朱元璋来到大本堂,督促诸子学业,亲自写下了《睹春光记》,开篇之句“是日也,春云靉靆,群鸟喧呼,堤边之柳,微黄袅娜,垂条万线,影拂清波,致丛鱼之来戏,而虾蠏而屈横”,春景之美,跃然纸上。正如赵翼评价的那样:“明祖以游丐起事,目不知书,然其后文学明达,博通古今,今所传御制集,虽不无词臣润色,然英伟之气自不可掩。”朱元璋写景是为谆谆教导皇子们珍惜时光,勤于学业,“古人惜寸阴者,以其春光之难得也。不然,今春既往,学业未周,虽有来春,非今之新春也”。

    大本堂内四壁树立着高大的楠木书架书柜,上面整齐地摆放着诗、书、易经等传统儒家经典和史记、资治通鉴等史书,其中大多数书籍都是元朝皇帝收藏,还有一批是从民间征集上来的古籍珍本。洪武元年八月,明军在徐达、常遇春统率下北伐攻占元大都。人城之后,封存了元朝皇家和中央官府藏书。朱元璋谕旨将书籍运送南京,一部分存文渊阁自用,一部分存大本堂供皇子学习。

    “夜久无云天练净,月华如水正三更”。此刻,殿外担负保卫之责的警卫或明或暗,时隐时现。殿内燃着华丽的宫灯,一位年轻的富贵公子往复踱步,不时抬头向外凝望,不时眉头紧皱,似有心事,又像等人。

    堂外响起了急促的脚步声,至堂前明显放轻放缓。片刻后,一个声音在堂外轻声响起,“启禀殿下,海寿公公处的小金子从京师赶到南京了”。“快让他进来!”富贵公子急道。片刻之后,一个十六七岁的少年碎步走进大堂,低着头看不清面庞,身材消瘦而微弓,恭敬地双膝跪地,磕了三个头。富贵公子看清后,走到书桌前坐下,同时招手让来人近前,挥手让其余人退出屋外。二人一坐一站,有问有答,声音极轻,旁人难闻。富贵公子询问清楚后,挥手让小金子离开。他从太师椅上站起来,神情略显轻松,信步走到堂外,伫立宫苑台阶前,望着一轮明月又凝思不语。

    这位富贵公子,正是当今大明王朝的皇太子朱瞻基。

    大明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是一个不著名、不起眼却注定不平凡、不平静的一年。

    明成祖朱棣上一年意外驾崩榆木川。永乐二十二年,尚武坚毅的朱棣在最后一次亲征蒙古时,却在七月回师途中意外驾崩于榆木川,事出突然,事关非常。朱棣突然病逝途中,大明江山的上空阴云密布,正酝酿着一场狂风暴雨,只待雷鸣电闪,大雨便要顷刻而至。即使是皇帝也有生老病死,难道天就塌下来了不成?其实,了解内情的人都会知道,汉王朱高煦、赵王朱高燧,都对皇位亦有觊觎之心。因此,朱棣暴毙于外,三兄弟皇位之争早已剑拔弩张,此时更是难以预料。

    危急时刻,随行的大学士杨荣、金幼孜和太监马云紧急商议,采取了果断措施,对朱棣病逝的消息秘而不宣,饮食起居一切照常安排,同时派人秘密赶回京师向太子朱高炽禀报。朱高炽亦知事体重大,密诏北征大将宁阳侯陈懋和阳武侯薛禄率三千铁骑保卫京师,提防朱高煦、朱高燧谋取皇位,又命皇太孙朱瞻基往迎朱棣遗体。朱瞻基行前,到父亲朱高炽面前,提出自己的顾虑,“儿臣外出奏事要加盖印章,没有印章就无法防止别人伪造”。朱高炽明白儿子的用意,将朱棣给自己的皇太子印章暂给朱瞻基使用。几日急行军后,朱瞻基来到朱棣棺前,放声痛哭,众将士才知道皇帝驾崩。朱瞻基率领大军护送灵柩返京,朱高炽顺利登基即位,暂时稳定局面。年轻的朱瞻基由此正式登上历史舞台,是年26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