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未尘封的往事,“前沿科技”——幽灵粒子,幽冥炮,幽灵计划]
人类对于未知事物的探索从未停止。
幽灵粒子,全称: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状粒子(Bose——Einsteincondensation)简称“BEC”,是一种在几十年前被誉为神话的物质,其利用前景也不为人所知,但在今天,她那神秘的面纱才终于被揭开。这是玻色原子在冷却到绝对零度时所呈现的一种气态的,超流性的物质这使得它有很高的光学密度,可以轻松改变光子,激光的运动状态和路径,于是,在当今激光武器与伽马射线横行的时代,用幽灵粒子制作的“光盾”可以轻松防御这种攻击,所以,不少单兵会携带便携式的小型光盾发生器,一般只有几公分长,但激活后最大盾面可达两米,不仅如此,几乎所有的行星机和恒星级战舰都配有大型的光盾,光盾展开时消耗自身携带的BEC,收到攻击时BEC消耗量加大,所以,战舰通常要带上很多的幽灵粒子。
幽灵粒子是流动性极强的原子可见态,这使得它可以轻松的在几乎所有物体的分子层面之间穿行,于是,被用作防御的它也可以用来破坏。最早提出这一想法的是帝国物理学家——利姆鲁鲁,一位在可控核聚变方面有突破性贡献的杰出物理学家,后来帝国也将新人类帝国联盟天网发射基地命名为他的名字以纪念他。幽灵粒子在穿过分子层面时没人能预测它是击中分子还是切断分子间的作用力,于是,幽冥炮诞生了,基于幽灵粒子攻击状态下的不可控性,帝国有人试着为幽灵粒子团植入AI芯片,然后将粒子团放进充满通电离子的容器中,并持续供电,神奇的事情发生了,幽灵粒子的超导性并没有让粒子团如往常一样迅速消散,而是保持原样,只是耗电量极大,维持粒子团形态十分钟所消耗的电量就是一座聚变反应堆高效率下的十分钟发电量,在粒子团形态中,给AI芯片输入指令后,粒子团的运动也会随之改变,于是,人们为这种形态下的幽灵粒子团起了一个名字——幽冥。
幽冥炮顾名思义,要将幽冥射出去,幽冥炮最开始只是帝国的秘密计划,这件事只在2064年被公布于世。被射出的幽冥会使用在幽冥炮内积攒的能量以维持形态,但也因耗电量极大,所以幽冥的形态维持也仅仅只有几分钟罢了。
但这几分钟足够了。
幽冥以极高的速度射出,在距离发射体足够远时AI开始控制,使幽冥几近暴走,开始寻找最近的物质,然后,撞击……不,准确来说是直接穿过物体,并摧毁物体分子间的作用力,这时,无论目标是什么,都会被撞个稀碎,化为高温碎屑……幽冥在穿过物体一次后会折返并继续如银针般穿插物体,这一切,几分钟足够了。
幽冥完全激活后会识别离其最近的物体,于是这死神的银针的目标渐渐被人们所重视,建筑?大型建筑?生物?不得不说,幽冥炮对于生物的摧毁也十分强力,生物经过幽冥攻击后会变成一堆血雾,但有一个最好的答案。
太空中的战舰。
由于幽冥会识别最近的物质并攻击,所以如果在建筑群中使用它,误差无疑很大,而且事倍功半,这点工作完全可以用成本更低的核弹,声波武器和伽马射线来完成,但对于太空中的战舰来说,核弹可以被近卫炮击中,然后在没有介质的温度极高或极低的真空中因无法热传递而变成一个直径不超过一百米的火球;声波武器射向战舰时会被光盾拦住,然后变成一堆废铁;而伽马射线同样会被光盾折射开来。之所以战舰是幽冥炮的最佳目标,原因之一是战舰在太空作战时周围十分空旷,幽冥攻击时容错率高,可以有效减小误差和识别目标错误的情况,其次是在众多武器都对战舰束手无策的情况下,幽冥可以轻松穿过光盾并迅速摧毁舰体,其运动速度让它穿过一艘几百米长的战舰也近需要半分钟不到的时间,因此,在帝国,幽冥炮也叫“星舰终结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