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第2/3页

加入书签
    客舱之中,除却两三侍酒的仆僮,其中一人居家修士穿着,神情闲散自得。他扫了一眼满江粼光,复朝对座之人举杯:“今日才入城,便听闻孟将兄(张柬之字孟将)又破一桩大案,当真令小弟佩服,可见当日阁老所言非虚。”

    对面那人笑道:“每次见面,杨兄总拿这事打趣我。”他正是荆州长史张柬之,与之饮酒的是他的知交杨元琰。

    此时听好友问及断案经过,他也不加隐瞒:“若非无量替为兄暗访民情,又发现那朱印有问题,为兄也不敢就此断定有人敢以空印文书造假。”杨元琰自然好奇不已,遂请他细细解释。

    张柬之说道:“其实那官文、印鉴皆无可疑,但无量细看之后,发现字墨浮于印鉴之上,那么自然是有人先盗取空白官文,盖上印鉴,只待寻着由头,模仿经办人的笔迹,将其他要件一一补上罢了。只因官文不假,受害的多是升斗小民,就算怀疑也不敢报官,这才让人钻了空子。”

    杨元琰闻言亦脸显愤色,将酒杯重重一搁,道:“这也太过卑劣。此等事怕不止荆州才有,待回京之后,小弟必当禀明陛下,好好查办一番!”

    冷不防张柬之把手一挥,示意侍酒的仆人尽数退下之后,方才道上一句:“莫非杨兄认为陛下如今还有闲情听你说这等琐事吗?”说着以两指在案角一搭,轻轻敲叩几记。

    杨元琰陡然变了脸色,沉默良久方才说:“自从陛下重新册立庐陵王为太子,又办了来俊臣这批败类,告密之风倒是杀一杀了,朝中诸臣见江山重归李姓有望,有些事自然就不便再违逆陛下。更何况早前陛下就算再厚赏那些面首,也不许他们干预朝政,没想到这次如此优容张氏兄弟。”

    他口中的“张氏兄弟”分别名叫张易之、张昌宗,因容姿俊美,颇有些文采,又擅长器乐,被太平公主送入宫中,做了女皇武则天的面首。

    武则天自丈夫死后、独掌大权以来,宫中一直不乏面首伺候,大臣们纵有不满,所幸武则天虽以高官厚禄豢养面首,却从不允许他们染指朝政,甚至个别大臣就此当面指责,她也从不怪罪,兀自我行我素。

    早年曾有一名叫薛怀义的面首,仗着颇得女皇宠爱,擅闯宰相的南衙议事堂,被宰相斥令当场拿下掌嘴。事后薛怀义以此向武则天哭诉,她反而正告情夫:议事堂乃宰辅台阁,不是他这等人可以乱闯的。

    时间一长,大臣们也多半对此视而不见。但如今女皇年事已高,张氏兄弟自知保不定哪天她一旦驾崩,自己的身家富贵便随之付诸东流,竟也开始背着武则天染指政事、翻弄朝局。

    去年酷吏来俊臣被问罪处斩,百姓大快人心,只道女皇终于醒悟,为平民愤才杀此天下第一酷吏,大臣们却个个都清楚个中原委:只因来俊臣眼见自己日渐失势,竟妄图制造冤案,将太平公主、武氏贵戚以及张氏兄弟一并卷入,终于激怒这些人联手将其扳倒。其间张氏兄弟出力犹多,之后还窥摸出女皇的心思,明里暗里帮着劝她还政太子,部分大臣一时受其蒙蔽,对他们还颇为感激。

    可是太子李显身为储君,对母亲优容面首一事虽然不敢多嘴,却也不太乐意去奉承母亲的情夫。张氏兄弟由此怀恨,遂又开始交结以武三思为首的武氏权贵。

    此举自然令耿直的朝臣忧心不已,彼此都是明白:只要太子一天不登基,女皇就有可能再起传位武氏之心,故而如今的局势变得格外敏感微妙。

    [1]即选人试判,是平判入等的前身,原属制举的一种,开元后改为平判入等,与博学宏词科、书判拔萃科成为主要的三种科目选。

    [2]拔萃出类科:唐代制科考试的一种,由皇帝临时下诏举行,考科名目不固定,主考策试。唐前期考生需要有官员荐举才能参加,武则天时期考生虽可以自荐,但数量很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