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迁都

加入书签


    1420年(永乐十八年),九月,明成祖朱棣命户部尚书夏元吉召太子、皇太孙赶往北京(此时的朱棣已经在北京多日)。

    夏元吉就从北京出发到南京向太子传达命令,传达完命令,夏元吉就先行回北京了,可是,夏元吉刚回到北京,朱棣又让夏元吉回去告诉太子来北京的时候慢点走,别走太快。于是,夏元吉又从北京返回,在途中遇到太子,跟太子说皇上让他慢点走,所说这是皇上的命令,但是太子哪敢慢行啊,这个皇帝老爹动不动就莫名其妙的发脾气,谁敢缓慢行驶啊,所以就算接到皇帝让他慢行的旨意,也是马不停蹄往北京赶路(朱棣的心思真难猜啊,让太子去北京,又无故让人慢行,真是莫名其妙)。

    史书记载,太子朱高炽一行人路过滁州的时候,太子命人停下,大家一起去登山,登的什么山呢?琅琊山。太子看着琅琊山,表情凝重,对杨士奇说:“这就是醉翁亭的遗址啊。”又环顾四周叹息道:“世人都知道欧阳修的文章,却不知道他的志向啊。”看着破败的醉翁亭,朱高炽满脸的心疼,然后命人修缮醉翁亭。这里可以看出朱高炽对欧阳修的喜爱,也表达出对那些有抱负的知识分子的景仰。

    十一月,太子路过凤阳,拜谒明太祖朱元璋陵墓,赏赐了守陵的一些人。然后就快速行驶,怕耽误行程被朱棣骂。

    太子路过山东邹县的时候,看到路上很多男男女女拿着破烂的筐子,在路上拔草,于是就让人停下,问那些拔草的人:“你们拔草用来做什么?”拔草的农夫跪下说:“今年闹灾荒,家里没有可以吃的食物,只能拔草来充饥。”

    太子听了以后感到很心疼,十分怜悯这些百姓。就下马走进农夫的院子,进到屋子里面,太子看到他们屋里的衣服都是打了很多补丁(视民皆衣百结),屋内破烂不堪,屋子里面什么吃的都没有,锅里只有一些草根。看到这一贫如洗的农家小院,太子生气的说:“老百姓的日子这么苦,朝廷都不知道,那些官员已经隐瞒到这种地步了吗?”

    然后召集村里的百姓过来,把自己的食物赐给他们。

    这个时候山东布政石执中来迎接太子,太子生气的责怪了他:“你作为朝廷命官,应该了解民情,为百姓而有所为,当地老百姓生活如此艰苦,连吃的粮食都没有,仅依靠草根为生,你难道心里没有愧疚吗?”石执中说:“太子殿下,凡是灾荒之处,已经免了他们的秋税。”太子说:“百姓都快饿死了,你看到没有,仅仅是免了秋税有什么用?你现在应该立刻开仓放粮,赈济灾民,一刻都不要耽搁。”石执中听完太子的训斥,立刻派人开仓放粮,每人给三斗米。太子看到了,说:“每个人给六斗,你不要怕擅自打开粮仓会担责任,我到北京见到皇上会亲自把这件事告诉皇上。”由此来看朱高炽确实是一位宽厚仁和的君主,类似于这种事情史书还有很多记载。

    十二月,皇太孙朱瞻基和太子朱高炽到达北京,夏元吉先去向陛下禀报陛。朱棣听到夏元吉来禀报太子已经到北京了,就问:“太子怎么走这么快?我不是让他慢点走吗?”夏元吉听了都懵了,皇上让走慢一点,太子让走快一点,自己夹在中间两头为难,但他早已经习惯了在皇上和太子进行周旋,所以想了一圈就回答说:“太子很久没有看到皇上了,也很久没有孝顺陛下了,所以太子对陛下很思念,想快点见到陛下。听到陛下召见,只顾得快点见到陛下,也就顾不得快慢了。”朱棣听了很开心,赏赐夏元吉很多财物。

    其实太子一行人是永乐十八年十月中旬从南京出发,到达北京的时候已经是十二月下旬了,已经走了两个多月了,已经算很慢了,但朱棣还是嫌他走的快,这明显就是故意找碴。朱棣正常情况下北巡或者北征,从南京到北京一般只用一个多月。朱棣是十一月份让朱瞻基来北京的,朱瞻基比太子晚出发一个月,且加速赶上太子,一同到达北京,按理说朱瞻基才走了一个多月,比太子走的快多了,但是朱棣却没有嫌朱瞻基走得快,这明显就是针对太子,偏爱朱瞻基。也就是说不管朱瞻基怎么走,走得快还是走得慢都不会被朱棣说什么,这就是爱呀,而且是偏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