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大军灭陈,统帅晋王杨广班师,留王韶镇石头城(今江苏南京)。开皇九年三月初六(589年3月26日),陈叔宝及其王公百司随杨广上路往长安,延绵五百里。四月十八日(5月7日),隋文帝至骊山(今陕西临潼),亲劳凯旋之师。大军凯旋入长安,献俘于太庙,陈叔宝及陈朝诸王侯将相以及所携天文图籍等在隋铁骑围护下跟随着晋王杨广和秦王杨俊之后,次第入城。隋文帝坐广阳门观看,拜杨广为太尉,引陈叔宝及陈太子、诸王二十八人,以及司空司马消难以下官员二百余人于前,宣诏慰问,又训斥陈君臣无道,以致亡国。陈叔宝及其群臣愧惧伏地。司马消难旧与杨坚父杨忠结为兄弟,文帝免其罪。故陈境内民给复(即不纳赋税)十年,其余州郡免当年租赋。又流陈佞幸都官尚书孔范、散骑常侍王瑳、王仪、御史中丞沈瓘于边裔,以谢吴、越之人。文帝待陈叔宝甚厚,叔宝竟求得一官号,成天醉酒。陈皇室子弟分置边州。授陈将相袁宪、江总、萧摩诃、任忠、周罗睺官爵,并赞扬宪袁忠君志操。对隋南征诸将,也各有奖赏。进杨素爵为越国公,进贺若弼爵宋国公,并赐陈叔宝妹为妾。贺若弼与韩擒虎争功于文帝前,隋文帝称二将俱为上勋,进韩擒虎位上柱国。加高颎上柱国,进爵齐国公。高颎让功于贺若弼,文帝称善。赐诸将财物三百余万段。贺若弼因功位望隆重,兄弟并封郡公,婢妾曳罗绮者数百,时人极称荣显。
开皇九年一月二十一日(589年2月11日),隋军攻陷陈建康(今江苏南京)台城后,裴矩、高颎受敕收陈内府书画,得八百余卷。于洛阳观文殿建二台,东台称妙楷台,藏书法作品;西台称宝迹台,藏绘画作品。又刻王羲之《兰亭序》于石,法帖自此始。
开皇九年(589年),画家董伯仁由陈入隋。董伯仁,汝南(今属河南)人,生于西魏,历经北周、陈,陈亡入隋。多才艺,乡里称为“智海”。官至光禄大夫殿内将军。工画佛像、人物、楼台、车马,动笔肖似,笔外有情。与北齐展子虔并称“董展”。先后在汝州白雀寺、固州海觉寺、江陵终圣寺、洛阳光发寺等处作壁画。唐代张彦远评董、展之画云:“董有展之车马,展无董之台阁”。画迹有隋朝官本《周明帝畋游图》、《弥勒变相图》、《隋文帝上厩马图》,《农家田舍图》等五卷,著录于《贞观公私画史》。《道经变相图》载《宣和画谱》。
开皇九年(589年),书法家智永因陈亡而入隋。智永,南朝书法家。僧人。名法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住永欣寺,人称永禅师。东晋王羲之七世孙。工正草书,传家法,闭户书写《千字文》八百余本,分送浙东诸寺。其书法对隋唐影响很大。北宋苏轼评其书:“骨气深稳,体兼众妙,精能之至”。米芾《海岳名言》称其书“秀润圆劲,八面俱备”。日本日下部鸣鹤所藏《正草千字文》墨迹传为智永所书。另有石刻本(世称关中本),在西安碑林。
隋开皇初,沛国公郑译请修正雅乐,文帝诏太常卿牛弘、国子祭酒辛彦之、博士何妥等议,积年不决。龟兹人苏祗婆善琵琶,北周时随阿史那皇后入居。郑译学得其法,推演为十二均、八十四调,以校对太乐所奏音乐,例皆不协。郑译又与苏夔依古乐十二律定音律,于宫商等七音之外更立一声,谓应声,作书宣示朝廷。时人多认为音律久无通者,非郑、苏二人一朝可定。何妥等自耻宿儒反不及郑译等,故立非议。乐工万宝常妙通音律,造作乐器,但遭当权者排斥。致隋朝乐律混乱经年。开皇九年(589年),隋朝平定南陈,获南朝乐器及乐工,隋文帝命于宫廷演奏,叹称为华夏正声。于是诏太常置清商署掌其事。牛弘又奏请依南朝音律修定雅乐,悉罢北方杂调。十二月,文帝诏牛弘与许善心、姚察、虞世基参定雅乐。
开皇九年(589年),陈吏部尚书姚察因陈亡而入隋,文帝杨坚授为秘书丞,令撰梁、陈二代历史。姚察,字伯审,吴兴(今属浙江)人。自幼好学,勤苦厉精,以夜继日。年十三以博学入侍梁东宫,侯景乱梁时归乡里,采野菜充饥,而笃学不废。陈朝立,因好友杜之伟推荐而任著作郎,修撰国史。太建初(五六九)补宣明殿学士,任散骑常侍、通使于周,与长安学子交游,著《西聘道里记》。回陈后与宰相徐陵修定乐舞。后主时任中书侍郎,又授秘书监,迁吏部尚书。察位居显要,为官清廉,为人至孝,在陈名声卓著。入隋后杨坚曾对朝臣说:“久闻姚察学行无比,我平陈唯得此一人”。开皇十三年(五九三)封北绛郡公。大业二年(六零六)卒,年七十四。所著三十卷,《说林》十卷,有二十卷,并行于世。奉敕所撰梁、陈史虽未毕功,其子姚思廉继而撰成,是为现今二十四史中的二种。二史多为姚察所撰,其中序、论及纪、传有未撰者,临终皆以体例告诫姚思廉,由思廉继成父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
开皇九年一月二十一日(589年2月11日),隋军攻陷陈建康(今江苏南京)台城后,裴矩、高颎受敕收陈内府书画,得八百余卷。于洛阳观文殿建二台,东台称妙楷台,藏书法作品;西台称宝迹台,藏绘画作品。又刻王羲之《兰亭序》于石,法帖自此始。
开皇九年(589年),画家董伯仁由陈入隋。董伯仁,汝南(今属河南)人,生于西魏,历经北周、陈,陈亡入隋。多才艺,乡里称为“智海”。官至光禄大夫殿内将军。工画佛像、人物、楼台、车马,动笔肖似,笔外有情。与北齐展子虔并称“董展”。先后在汝州白雀寺、固州海觉寺、江陵终圣寺、洛阳光发寺等处作壁画。唐代张彦远评董、展之画云:“董有展之车马,展无董之台阁”。画迹有隋朝官本《周明帝畋游图》、《弥勒变相图》、《隋文帝上厩马图》,《农家田舍图》等五卷,著录于《贞观公私画史》。《道经变相图》载《宣和画谱》。
开皇九年(589年),书法家智永因陈亡而入隋。智永,南朝书法家。僧人。名法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住永欣寺,人称永禅师。东晋王羲之七世孙。工正草书,传家法,闭户书写《千字文》八百余本,分送浙东诸寺。其书法对隋唐影响很大。北宋苏轼评其书:“骨气深稳,体兼众妙,精能之至”。米芾《海岳名言》称其书“秀润圆劲,八面俱备”。日本日下部鸣鹤所藏《正草千字文》墨迹传为智永所书。另有石刻本(世称关中本),在西安碑林。
隋开皇初,沛国公郑译请修正雅乐,文帝诏太常卿牛弘、国子祭酒辛彦之、博士何妥等议,积年不决。龟兹人苏祗婆善琵琶,北周时随阿史那皇后入居。郑译学得其法,推演为十二均、八十四调,以校对太乐所奏音乐,例皆不协。郑译又与苏夔依古乐十二律定音律,于宫商等七音之外更立一声,谓应声,作书宣示朝廷。时人多认为音律久无通者,非郑、苏二人一朝可定。何妥等自耻宿儒反不及郑译等,故立非议。乐工万宝常妙通音律,造作乐器,但遭当权者排斥。致隋朝乐律混乱经年。开皇九年(589年),隋朝平定南陈,获南朝乐器及乐工,隋文帝命于宫廷演奏,叹称为华夏正声。于是诏太常置清商署掌其事。牛弘又奏请依南朝音律修定雅乐,悉罢北方杂调。十二月,文帝诏牛弘与许善心、姚察、虞世基参定雅乐。
开皇九年(589年),陈吏部尚书姚察因陈亡而入隋,文帝杨坚授为秘书丞,令撰梁、陈二代历史。姚察,字伯审,吴兴(今属浙江)人。自幼好学,勤苦厉精,以夜继日。年十三以博学入侍梁东宫,侯景乱梁时归乡里,采野菜充饥,而笃学不废。陈朝立,因好友杜之伟推荐而任著作郎,修撰国史。太建初(五六九)补宣明殿学士,任散骑常侍、通使于周,与长安学子交游,著《西聘道里记》。回陈后与宰相徐陵修定乐舞。后主时任中书侍郎,又授秘书监,迁吏部尚书。察位居显要,为官清廉,为人至孝,在陈名声卓著。入隋后杨坚曾对朝臣说:“久闻姚察学行无比,我平陈唯得此一人”。开皇十三年(五九三)封北绛郡公。大业二年(六零六)卒,年七十四。所著三十卷,《说林》十卷,有二十卷,并行于世。奉敕所撰梁、陈史虽未毕功,其子姚思廉继而撰成,是为现今二十四史中的二种。二史多为姚察所撰,其中序、论及纪、传有未撰者,临终皆以体例告诫姚思廉,由思廉继成父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