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风尘山平安村

加入书签


    关于风尘山名字的由来,也是众说纷纭。有一说法是先帝御驾南巡曾在此歇脚,因感慨旅途劳顿,命此名为风尘。又一说法是此地每年夏秋之交时必定大风呼啸,尘土漫天,因而得名风尘山。山脚下的小村子名为平安,住有百余户人家。村人大多务农而生,山腰处开垦有大片农田。农忙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农闲时便进县城找份体力活补贴家用。几百年间数代人皆是如此,倒也过得平平安安,无事无灾。

    十多年前,平安村来了一落魄武师,随行妻子怀中还抱有几个月大婴孩。武师自称江湖中人,因与人斗争伤及根本,大夫称其也就余下十载光阴,如果好生休养的话也可延命数年。因此,武师便退隐江湖,来到此地,打算在余下的数十载专心教习其子。

    起初,平安村并不待见这武师,毕竟众人都是从祖辈开始代代生活于此,也从没哪个外人迁居。不过这小村落并非全然抗拒外来人来此定居,平安村也非是那一姓之村,祖上也是来自各地的流亡难民,起初说着彼此听不懂的方言,在此聚落而居,如今也倒是在一国版图上有了个名字。

    说起来,那武师似乎也并没唬人。虽说伤了根本,一身实力倒也余下十分之一二。当时正值风尘山上有猛兽出没,武师二话不说,来此首日便打死一头大虫,翌日又猎了两匹首狼。如此一来,平安村人倒也接纳了这武师。自后,武师便在山腰农田处安了家。不仅看护农田,更是能防出山觅食的猛兽。

    再后来,武师又开了教习,在自己院子里教文授武。平安村人对这位武师也是愈发敬重。为人谁不想让自己的子女成龙成凤。村里人日夜劳作,农闲时也要进城务工,除去吃穿家计,攒下的钱全部留作子女进城求学所用。但即使如此,县城里的教习先生也是大多不愿意收这小村落出身的学子。县城里的孩子入学孰前便能识千字,富裕人家的子女更是早已通读数本经书,而且所付求学钱也不是普通农户能比得上的。更不用言学武,锻打筋骨所需外药,也确实非大户人家所不能担负。不过如果让武馆的教头那么一摸,摸出一副好根骨,也能求个徒弟的身份在武馆练武,今后开销皆由武馆担负。如果是女娃,家里稍有些钱,也是要送出去学文字,女红的。要是能在大户人家谋求个婢女的差事,那也比在村子里当农妇来的好。

    武师姓李,名元纯,据他所说,武林人士起名皆此风格,起初他本不叫这名,也是后来师傅给改的。不过山村里人也不懂得这些,反而觉得还不如自家的狗蛋来的好,好养活。村里人也没多少读过书的,给孩童起名皆是如此。不过大家心里也都门儿清,这般名字,若是进城打拼定会让人看不起。因此进城的孩童,若是被学堂武馆收下,定会让先生另起一名。即便是去哪里帮工,有心的也会找个路边的算命先生,给上几个铜板,起个好听的称谓。

    不过这十几年来,倒是有李武师来给村里孩童取名了。村里的孩童幼时,皆来李武师这习文,要是碰上根骨好的,适合练武,李武师也会教些最基础的打桩,身法。等过了垂髻,家里有些余钱的,就送到县里上学塾。根骨好的,就去武馆当学徒。如这两样皆做不了,便去看大户人家或酒楼这般地方是否在招佣人,帮工。若有,便去试上一试。若不成,那也只能回村子里干祖宗基业了。

    不过,还是如李武师刚来时所说,自己本就余下十几年活头。就在去年,李武师还是支撑不住了。临终前嘱咐到要把自己一把火烧了,村民都颇为不解,李武师却说,这是习武之人的风俗,练武之人气血旺盛,到了他这种境界,肉身更是要十几个年才得以**,如若这期间阴邪作祟,保不齐已死之躯化作僵尸出来祸害世间。

    葬礼上,是李夫人亲自点的火,大火烧了一天一夜才得以停息。而后的骨灰被葬在了房后的柳树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