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大五、六十年代时全部公费,吃饭不要钱。甚至有人追溯到日伪占领时期,粮食吃紧,百姓买不到米面,但×大当时仍能从伪政权那里得到一千一、二百袋面粉,所以顿顿吃馒头,社会上混传什么“吃饭学校”。
事实上,李央是引以为傲地来到历史悠久、名闻遐迩的×大的。他对胡教授心存感激。当他自报了一番家门,以至于后来还上溯到祖爷祖奶那一辈。他的出身可谓世代贫农,并且与明末的闯王李自成及其家乡陕西米脂有一些瓜葛。
在李央七、八岁的时候,奶奶带他从娘家焉头村走了20多里山路,远远看到黄河军渡段的情景。那轰隆隆的响声,奶奶说那就是黄河发出的吼声。黄河上架一座大铁桥,连接了晋陕峡谷,当年桥上有解放军把守。祖父祖奶从米脂逃难到山西,而抗战时奶奶又拖家带口从山西到陕西逃难,那时黄河上没有大铁桥,他们都是搭乘木船而来的。
胡教授朝李央笑了笑,说了不起。记得虎坊桥附近一个剧场,李央去看过北京京剧二团根据同名祁剧改编的《甲申祭》,主要反映闯王进京仅作43天皇帝梦的悲剧历史。“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那种轮回的朝代更迭,让他感触颇多。他从小听的故事中有“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水浒英雄,及“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抗日游击队等等。
当胡教授得知李央来自一个革命老区之后,便站起来和他进行第二次握手。在这之前,他就接受过教授的握手待遇了。那是一视同仁的例行公事,而这次就不同了。胡教授的处世原则是:“宁肯别人负我,我也决不会负他人。”因此,胡教授第二次握住李央的手时便对他的家乡表示了敬意。
李央第一次来到了×大校园,显出了一个乡巴佬十足的呆相。主楼不远是英东楼。从那边走来一个人,飘飘逸逸,看上去还是个女的。并且,她还喊着什么,在喊他吗?
李大哥,李大哥!
李央乍然间觉得有些怪。那身形简直是刚从蒲老先生的《聊斋》里走出来的一个狐灵之类的角色。不过,倒更像不少小餐馆里都有的一道“熘肝尖”之类的大众菜什么的。她一定认识他,一见面就大大咧咧叫他大哥。问题是他一下子想不起来她是谁,想不起来就叫她“熘肝尖”吧。“熘肝尖”很热情,说她早两天就来,并执意要给他提一个包。他说不用,还是我来吧。
“熘肝尖”就站住不动了。她很不高兴,你不认识我!他愣了一下。她又说:我是青岛的魏——红——呀——!
魏红?
李央一下子想起来了,是三年前在北京朝阳区开过的一个什么笔会上认识的。临分手时,他还送她上了火车。她给他送过一本她写的书。薄薄的一本,他在车上没有看完就弄丢了。
李央还记得她和一个“为下个世纪负责”的诗人经常在一起。诗人很严肃,去鲁院也讲过课,不管讲什么都要说一句“为下个世纪负责”之类的话。他的大声疾呼获得听众喝采声在减少,并且是越来越少。于是,他就很痛苦。
才来呀,大哥?
才来。胡老师那里人多不多?
李央又愣了一下,问:干么?她就说去胡老师那里买卡,洗澡用的卡,一个卡能洗15次。她说的胡老师就是胡教授。
胡老师都忙不过来呢。
那我呆会再去。
魏红先带李央去住的地方。
远吗?
不远。前面,研究生楼过去再走一段就是,男生3层,女生4层。
共4层,没有5层。李央在后来为此还和同寝室的人开玩笑,说某某做梦上4层找女生,一次梦游到5层楼顶去了。
李央跟着魏红继续走。魏红一路走还一路和一些人打着招呼。看上去她对这里已比他熟悉多了。
他突然想起刚才远远看到魏红时称她“熘肝尖”的事来。他忍不住想笑,没办法,他真的就笑了。
李哥!听来让人觉得怪肉麻的。“李大哥”又成“李哥”了?小嘴真够甜的,难怪“为下个世纪负责”的诗人会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石榴裙其实是大红裙子。有人说,女孩子永远是时装的发烧友,甚至红灯区时装影响了巴黎的时装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