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万事万物的千姿百态,我们看在眼里,听在耳里,身体力行地体验,把这万事万物都放到心中来品味,内心里把这些事物的情致一一辨清,这就是懂得事物的情致,就是懂得物之哀。进一步说,所谓辨清,就是懂得事物的情致。辨清了,依着它的情致感触到的东西,就是物之哀。比如说,看到樱花盛开赏心悦目,知道这樱花的赏心悦目,就是知道事物的情致。心中明了这樱花赏心悦目,不禁感到“这花真是赏心悦目啊”,这感觉就是物之哀。然而不论看到多么赏心悦目的樱花,都不觉得赏心悦目,便是不懂事物的情致。这样的人,更无缘于“好赏心悦目的花呀”的感触,这是不懂得物之哀。
总之,“物の哀れ”,是“我”(主体,内在)与“物”(客体,外在)的共振和同情。这个“哀れ”,あはれaware,本来没有汉字。但是哀情是人心中最深切的触动,後人便注上了“哀れ”。
看看本居宣长在《源氏物语玉の小栉》中是怎么说的:
什么叫做懂得物哀(物の哀れ)呢?“あはれ”这个词,本来是听到什么看到什么遇到什么时,心有所感而发出的叹息声,用现在话讲,就是“啊~”、“哦~”之类。比如赏月观花,赏心悦目之余,不禁发出“啊~(ああ),真漂亮的花呀”、“哦~(はれ),好一轮明月”这样的感叹。二者加在一起,就是“あはれ”。汉文中的“呜呼”读做“ああ”也是这个道理。
感于物,似乎多指好的事情,其实不然。辞书上说:“感,动也”,就是心动。不管好事坏事,心中有所触动,不禁发出“啊~~(あはれ)”的感叹,都是有所感。所以说,“感”字正好对应了“あはれ”这个词。汉文中有“感鬼神”之说,在《古今和歌集·真名序》中就有这句话。《假名序》中,也有“使鬼神也为之心动(鬼神をもあはれと思はせ)”这样的文章。所以我们知道,“あはれ”就是心感于外物的意思。以上是对“あはれ”这个词的原意和转意的考察。
“物の哀れ”也一样。不论是什么事情,不论遇到了什么触动人心的事情,知道为什么感动而实有所感,便是“懂得物之哀”。否则,遇到该感动的事物而心无所动,没有感触,叫做“不懂得物之哀”,是没有情趣的人。悟性好的人,遇到令人感触的事情,便会情动于中而不得不发。这时候若无所感触,此人一定生性愚钝,欠缺感物生情的情趣。《後撰和歌集》纪贯之的一首和歌,其序中说“大家聚在某处帘子前(给垂帘后边的高贵夫人)讲故事,我听到帘子后边有女人的声音说:“这个老头的这张脸看起来太懂得物之哀了”。于是做歌,
歌曰:“あはれてふ言に験はなけれども言はではえこそあらぬものなれ”。
歌意是说:“虽说“ああ”“はれ”呜呼哀哉地叹息并没什么实用,可是碰到触动人心的事儿,总会情不自禁地叹息啊。”懂得物之哀的人,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是这样。
美学思潮
物哀,“物の哀れ”(もののあはれ)是日本古已有之的美学思潮,不仅深深浸透于日本文学,而且支配着日本人精神生活的诸多层面,《古语拾遗》从古代原初歌谣来考察,认为“啊”(あ)和“哟”(はれ)这两个感叹词组组合而成的。“这种感叹,最初是通过对人和自然其后发展到对人生世相即对现实的接触--认识--感动的过程而产生的。由于“あはれ”这个感叹词与日语汉字“哀れ”字同音,就以“哀れ”标出。
“哀”有着感叹的意味,但因为日语是暧昧的语言,“物哀”包含的含蓄内容更有“同情、哀伤、悲叹、赞颂、爱怜、怜惜等诸多因素,需放入具体语境中细加揣摩品味。如《万叶集》中上宫圣德皇子出游竹原井之时,见龙田山死人悲伤作歌一首曰:
汝在自家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
总之,“物の哀れ”,是“我”(主体,内在)与“物”(客体,外在)的共振和同情。这个“哀れ”,あはれaware,本来没有汉字。但是哀情是人心中最深切的触动,後人便注上了“哀れ”。
看看本居宣长在《源氏物语玉の小栉》中是怎么说的:
什么叫做懂得物哀(物の哀れ)呢?“あはれ”这个词,本来是听到什么看到什么遇到什么时,心有所感而发出的叹息声,用现在话讲,就是“啊~”、“哦~”之类。比如赏月观花,赏心悦目之余,不禁发出“啊~(ああ),真漂亮的花呀”、“哦~(はれ),好一轮明月”这样的感叹。二者加在一起,就是“あはれ”。汉文中的“呜呼”读做“ああ”也是这个道理。
感于物,似乎多指好的事情,其实不然。辞书上说:“感,动也”,就是心动。不管好事坏事,心中有所触动,不禁发出“啊~~(あはれ)”的感叹,都是有所感。所以说,“感”字正好对应了“あはれ”这个词。汉文中有“感鬼神”之说,在《古今和歌集·真名序》中就有这句话。《假名序》中,也有“使鬼神也为之心动(鬼神をもあはれと思はせ)”这样的文章。所以我们知道,“あはれ”就是心感于外物的意思。以上是对“あはれ”这个词的原意和转意的考察。
“物の哀れ”也一样。不论是什么事情,不论遇到了什么触动人心的事情,知道为什么感动而实有所感,便是“懂得物之哀”。否则,遇到该感动的事物而心无所动,没有感触,叫做“不懂得物之哀”,是没有情趣的人。悟性好的人,遇到令人感触的事情,便会情动于中而不得不发。这时候若无所感触,此人一定生性愚钝,欠缺感物生情的情趣。《後撰和歌集》纪贯之的一首和歌,其序中说“大家聚在某处帘子前(给垂帘后边的高贵夫人)讲故事,我听到帘子后边有女人的声音说:“这个老头的这张脸看起来太懂得物之哀了”。于是做歌,
歌曰:“あはれてふ言に験はなけれども言はではえこそあらぬものなれ”。
歌意是说:“虽说“ああ”“はれ”呜呼哀哉地叹息并没什么实用,可是碰到触动人心的事儿,总会情不自禁地叹息啊。”懂得物之哀的人,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是这样。
美学思潮
物哀,“物の哀れ”(もののあはれ)是日本古已有之的美学思潮,不仅深深浸透于日本文学,而且支配着日本人精神生活的诸多层面,《古语拾遗》从古代原初歌谣来考察,认为“啊”(あ)和“哟”(はれ)这两个感叹词组组合而成的。“这种感叹,最初是通过对人和自然其后发展到对人生世相即对现实的接触--认识--感动的过程而产生的。由于“あはれ”这个感叹词与日语汉字“哀れ”字同音,就以“哀れ”标出。
“哀”有着感叹的意味,但因为日语是暧昧的语言,“物哀”包含的含蓄内容更有“同情、哀伤、悲叹、赞颂、爱怜、怜惜等诸多因素,需放入具体语境中细加揣摩品味。如《万叶集》中上宫圣德皇子出游竹原井之时,见龙田山死人悲伤作歌一首曰:
汝在自家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