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借绯-第2/4页

加入书签
    “那请问宋公,知府是何意思,知府知府,任一方长官,便应保一方百姓,赈灾济民不是职责所在?官职调度,本应该是遵循法度,岂能因为点滴功过之间,有所偏失?”

    ......

    包拯速来无党无私,办事严于律法,丝毫不留情面,得罪过朝廷中不少大臣。宰相文彦博便是第一个反对,像包拯这样的火星子,若是再回到京中,自然会引起不少不必要的麻烦。

    即使是官家授意,参知政事提议,可是百官之中,虽然觉得包拯是个贤臣,可是太过刚直了,什么事都锱铢必较,自然都不怎么待见包拯,包拯回京的提议便在宰相文彦博的引导下,被百官否决了。理由很简单,就是官吏升迁俱有条例,包拯池州迁江陵,已经是皇恩浩荡,而知江陵不足一月,再升就不合规矩。

    朝堂之上,文彦博便领携一干官员直言反对,和参知政事争论的不可开交。这也是习以为常的事了,官家面对群臣的争辩,也是无奈,他这次本想召包拯回京的,可是朝中多人俱不附议,他虽是一人之上,却不合百官之意,此事便也只好作罢。但是心中不悦便是也是肯定的。

    朝堂局势便是如此,欲行一事,常常左右掣肘,独木难行,就连官家也不可一意孤行。官家最终心烦,便早早想将此事了解退朝。

    而对于赏赐之事,其他的都是钱财禄职,对于朝局无甚影响,这次百官倒不是特别吝啬。官家所意,皆是附和。特别是这次沈括、宋玉对于江陵赈灾有功的赏赐,由于一方面皇上的授意,一方面赏赐的也只是虚职名誉,而宋玉是宋钦若嫡子的原因,自有荫封,官家恩典,便授水部员外郎的禄职,加赐银鱼袋,可着红袍借绯。在大臣的合计下,这次恩赏便过去了。

    至于治灾十论和防疫五论,京官自然并非酒囊饭袋,一看便知其重要价值,便着人按着此法调度,特别是防疫五论,其中论述颇为新颖,以往灾情必有疫情,而此册中论述的一些空气传播疫情的道理,如何杜绝,更是深得一些懂得医学大臣的推荐,便立马实施。

    而这些都是发生在东京的事情,身在江陵的人自然不得而知。就连包拯也只是看到官家的批文之后,才了解一二,其他一些在暗处的博弈,他也是俱不了解。而包拯宣读完朝廷的赏赐内容之后,便有人不开心了。比如这次出力较多的马文才马家,对于这次的赏赐,不屑一顾。

    其实此次赈灾,明面上看,马家最为出钱出力,仅是捐粮这一项就足足有五千石,更别说其他一些人力和钱财了。而马文才自诩文人之首,想着若是能在这次赈灾之中,若是能够博个名声,将来要是科举入仕,便是容易的多。如此,便不遗余力,又是劝说家族捐赠,又是在米行之间游说,为得就是有个名声。

    而当包拯公布这赏赐时,便有些不忿了。这次赈灾,他马文才可算是尽心尽力了,却只被授予了九品禄官,而宋家小子却被授予水部员外郎,着红袍借绯,赐银鱼袋,还有一位名不经传的路人沈括的也被授予六品禄官,一番别样滋味涌上心头。

    顿时便觉得这朝廷之中有人臣移花接木,隐瞒的他马家的功劳,他自然不会怀疑是这位公正清廉的包知府,宋玉之父乃为参知政事,时常伴官家左右,便觉得定是宋玉之父巧舌如簧,这赏赐才会如此。参知政事他马文才自然是得罪不起,便暗暗的记恨上宋玉。至于对于朝廷的恩赏,他丝毫不在意,也就并未接受。

    其实此时的大宋朝待士子优渥,以至于士子们都敢直言,于是这马文才便在江陵好友之间口口相传。大致意思无非宋玉在此次赈灾中,不见人影,也就宋家太夫人捐了一千石粮食,甚至比不上一些大户人家的捐赠,官家却却如此厚赏,有失公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