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章 江陵依旧-第2/3页

加入书签
    “包公,这其中一人便是沈括,包大人应该熟悉,早先年就承袭荫官,治理州海的时候就有功绩,后来在南京的时候欧阳修都很中意他,另外一人是老夫的学生,宋玉,也是宋钦若的嫡子。”苏颂一旁解释。

    “王通判觉得这两本册子一位如何。”包拯听了苏颂的话语,微微点头,接着又询问王通判的意见。

    “回包大人的话,有了这两本册子,特别是这防疫五论,有些观点颇为新颖,确实可行,下官那些方略怕是用不到了,如果每条实施,江陵应该不出几日便能恢复了。”王通判自然晓得包知府意思,定是要用这治灾条令,当然他倒不是嫉妒之人,对于这两篇策略他也甘拜下风,方才的赞许也不是违心之言。

    “那王通判,你这就便带本官的文书,传递给江陵的每一位官员,按照这治灾条令一条条实施,本官在此,看哪个官员不服调配,哪个官员敢阳奉阴违。”包拯见两位无已经,这两篇策略也颇有章法,便迅速安排了下去。

    “是,包知府,下官这就去办理,必将这江陵十日之内恢复。”王通判领了包拯的口令便出了府衙。

    “子容呀,你可知这沈括和宋玉在何处呀,这两本册子由他二人撰写,如果由他二人来协助王判官治理,应该能够更快治理江陵。”

    “包公,唉,有点可惜,这沈括现在已经离开江陵去往杭州了,至于那宋家小子,我本想举荐他入仕,又有他父亲宋钦若的路子,将来或可有一番作为,可是几次和他谈话,宋家那小子虽爱法家子理,通格物之学,但却玩世不恭,无意仕途,他本是怕麻烦的人,要他治理灾情,想必难了。”苏颂苦苦笑道。

    “无意仕途,莫不是想待价而沽?”

    “我看未必,那宋家小子还企图言兵,几次聊到边关,以及宋辽关系,他都有喜色。”

    言兵?这个时期言兵怕不是太好吧,狄青狄大人任枢密使,朝廷官员颇有非议,要不是官家爱护,早就被弹劾了,此子此时言兵,怕不得朝中所留,仕途怕是难了呀。”包拯微微感叹。

    “唉,我这学生,倒是懂些法理,但又不是什么功名利禄之辈,他说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只有本朝军事最弱,将来这边患问题必然是我朝最大的问题,晚生觉得也有些道理,就怕时机不对。”

    “子容,他既是你的学生,你这么多年研习法家,就收了这么一个弟子,应该比较看好他吧。”

    “包公,取笑晚生了,只是觉得这宋家小子有些特殊,便多教了些,以前只是听闻外界说他是个纨绔,仅会写些艳词,讨德青楼女子开心,后来来我这书院,见他是个淡泊之人,有些好奇,便关注了些。”

    “哦,能够入苏先生的眼睛,必然是有些才干的。”

    “包公,多年未见,您还是那样抬举晚生,今日不多说,你我好好聚一番,说说你这在池州那边过的怎样。”

    “那就便走边说吧,待本官换一身便衣,看看这江陵到底如何,苏先生,咱们到茶馆,好好叙叙旧。”

    包拯自是有自己的眼光,也是了解苏子容的才能。又有王通判这样的直臣下属,办起事来,井然有序。有或许包图龙的名声在外,江陵这下面小小的官员,自然不敢有什么声音,又或者是相信包拯的能力,政令上达下通,也无甚有反对的官员,仅有几个不太明白的以及一些大户,也在王通判的解释下,陆续配合这一系列的赈灾条令。

    短短几日,江陵的情况便平和了很多。流民的管理很简单,一部分地痞流氓不负管教直接招安充军,一部分老人孩子没有能力救济,至于年轻的力壮的以工代赈。至于米行,包拯定下条令,米行的粮价不得高于平日的三成,若有不服的,均以扰乱赈灾、囤货居奇论罪,并且让王通判亲自去江陵的各大米行,发布文书。又号召一些商人世家大户,捐赠粮物,又以官府名义,借贷民间粮食,以解府衙粮仓告急。至于灾民的出城问题,出入有时,不得扰乱江陵秩序,期间的衙役都出来巡逻。并且把这治灾十论和防疫五论抄写的几本,快马加鞭送达附近一下受灾的州县,一封急递送回京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