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四〇、历代名瓷精品-第4/5页

加入书签
    谭波放下了放大镜,说道:“气泡不一样,元青花有大中小气泡、破裂的占了一大半以上,微观规整气泡与变形气泡共存,气泡破裂后有碎屑,还有网格纹和雾状棉絮;洪武瓷器的气泡较少,小气泡几乎看不到,只有几个孤零零的大型气泡;瓜棱瓶的气泡大中小都有,但分布明显,有间隔,部分气泡已经破裂;宣德青花也是有大中小气泡,气泡之间仿佛有分子链连接一般,破裂的气泡有白色,黄色。并且瓷胎有的是火石红,有的是土黄色。”

    周航待二人各自陈述了观察到的细节后,回答道:“这几样瓷器分别是元青花瓷器、洪武釉里红瓷器、永乐青花瓷器、宣德青花瓷器。它们的青花料都是一样的,叫苏青料。至于为什么会呈现不一样效果的青蓝色,是由于烧制温度的掌控......”

    于是他给两位瓷器小白讲起了,这几代瓷器的配料和烧制温度的详情来。

    原来元青花瓷器,由于麻仓土掺进瓷石中,因此造成胎体中多有缝隙,并且存有更多的水分。因此,加上柴窑烧制温度很难上升到出青的1250度以上,稍微一把火力不够,整个窑的青色就难保证了。这样就不能让气泡完全熔融,所以就造成了釉里小气泡密集,同时大气泡突出的元青花气泡特点。

    而苏麻离青料,在1250度左右10度发色为宝石蓝,温度再高之后发色会偏黑,随着烧制温度的提高,釉面熔融程度也就是玻化程度变得更高。玻化程度越高,釉面光泽越强,发色越偏蓝黑,釉里小气泡不再那么密集,部分地方看不到气泡,已经完全烧飞了。但是釉面的光泽程度明显提升了。这就是为什么洪武青花釉里红瓷器,釉面玻璃质感强,气泡较少釉子比较通透的原因,此时的元青花达到了古代青花瓷的顶峰。烧成温度在1280度以上,玻化程度高,发色纯蓝偏黑,铁锈斑就不再那么明显。

    几十年后的永乐瓷器,由于达不到元末青花瓷器的高峰水平,同时胎体中麻仓土研磨得更加精细,更加细腻的胎体,使得苏麻离青过纯时的晕散效果更加明显,也就是对青料的运用达不到元代晚期的水平,而只是元代初期的水平,但是胚体达到了元代晚期的水平。烧成温度达到了元代晚期的水平,玻璃化程度高,如玉如脂。色泽从宝石蓝色到蓝黑色,代表着从1240-1300之间的烧制水平。同时,歇火后,冷却时间短,没有给到釉面以长时间慢慢凝固,所以没有橘皮纹。

    而宣德时期,对青料的控制已经可以随心所欲,既可以晕散,也可以不晕,冷却时间长,应该还存在二次烧成的可能性,因为有些闷釉的感觉,与元代初期低温发色不同,闷的感觉是一样的。有些气泡已经成了盐状。橘皮纹应该是和元初期,烧成温度不够1280度,但是烧成后保温时间延长,降温比较慢,造成气泡溢出后形成棕眼有关。后来的烧瓷专家们研究发现,宣德时期使用了馒头窑,代替了以前的葫芦窑,是橘皮纹形成的重要原因。此时,瓷胎达到了元末的水平,青料达到了最高的水平,可以自主控制晕散与否,烧成温度却低于永乐,只是元青花初期的水平,所以橘皮纹明显,釉内气泡聚沫攒珠。部分器物釉色洁白,部分器物无橘皮纹,温度比较高,是放在窑里最好的窑位的结果。釉色洁白是因为釉越来越精的原因,已经达到和超过元末的水平。

    宣德过后二十多年的天顺朝,已经完全能够控制瓷胎的洁白程度,和青料的发色晕散。再接下来六年后,开始出现了成化瓷的洁白和发色淡雅的新局面,从元代至正以来到明代成化年间,接近八十年的时间,中国青花瓷面貌开始焕然一新。再后来没了苏青料,而是采用回青料和国产青料混合着用,对于青花的把控程度,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后面清三代时期的青花瓷器,成了收藏家们的宠儿,就是这个原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