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八、有学问的妈妈-第2/5页

加入书签
        石板路的两边外各有一块大田,左手边的水田里水留的多,面积大约有十来亩,右边的要小一些,大约六到七亩地,但比左边大约高出一米左右。石板路两边是石条子做的栏杆,大约有八十公分高,以前的人用竹子编的背篼背东西时,累了就可以歇气,刚好石条子的高度和宽度就适合人放背篼歇气。

        有孩子在画石条子上的花鸟动物,周航一家还看见有几处的人在作画写生,男女老少都有。

        过了水田,路的两边就是一片桃李树林,但此时还没有发芽,全都是光溜溜的树枝,路也稍微有点坡度了。

        左手边有一个古色古香的六角亭子,亭子基座的一块石头上刻着几个拳头大的楷书字体:洪武二十三年    御赐建造。面对六角亭,有一对龙飞凤舞的金色字体的行书楹联,右边亭柱:武陵山养武陵人武陵书院临武王亭,左边亭柱:五溪河纳五溪水五溪学士入五殿阁,上有一块金丝楠木匾,匾上五个陈旧斑驳的鎏金大字:五溪学士亭!所以凤凰镇本地的人叫这座亭为学士亭。

        武王亭在武陵书院下院前一里路,离学士亭有十里路的距离,武王亭建于唐太宗李世民当政时,学士亭建于明代朱元璋当政时洪武二十三年。

        “叔叔、嬢嬢你们知道这上面的典故吗?”这时候从亭子里传出来一串清脆的童音。周航和爸爸妈妈一起朝亭子里望去,见三个十来岁的小男孩好奇地望着他们。

        “哦,你们是从哪里来的,竟然不知道这武王亭和学士亭的来历。”陈薇问道,其实这几个孩子刚才早早的看到了,只是认为是附近的孩子,才没去理会。

        “我们是昨天从市里来的,慕名来武陵书院走亲戚的。”刚才问话的孩子回答道:“我们就住在武陵书院招待所里,武王亭我们昨天已经看过了,今天上午跑步来到学士亭的。这学士亭的对联好奇怪啊,感觉忒没文化。”

        陈薇被小孩的话雷倒了,“小朋友还真敢说啊!”她伸出拇指给了小男孩一个赞,表示一个大大的服字。继续说道:“这学士亭的修建是为了纪念明初大学士开科状元吴伯宗的!朱元璋与天下群雄一起推翻元蒙统治后,争夺天下的时候,深知文人的学识谋略作用巨大,不惜礼贤下士。一三五八年,朱元璋亲自入川,向当时不愿在元朝做官,而在武陵书院讲学避祸的江淮贤士朱升问计。朱升给他提了九个字的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石门问计。

        后来朱元璋遵从朱升的九字谋略,最终取得了天下。一三六八年正月建国号大明,定都应天,改应天府为南京。朱元璋身边文人武将人才济济,更有当时的天下名仕李善长、刘伯温等,但仍然感念朱升当初的九字谋略功绩,于是欲提拔重用当时任翰林学士的朱升。时年已经七十高寿的朱升以年迈体衰为由,祈求朝廷准允其归乡养老颐养天年,朱元璋见他确已年迈,去意已绝,只好准允其辞官归乡养老。并赠联一副:国朝谋略无双士,翰林文章第一家!

        一三六九年朱升辞官被准允,向朱元璋推荐了三十五岁的五溪居士吴伯宗。

        朱升辞官后并未回休宁老家,而是与妻子一起到了东海西溪,建房而居,第二年五月病逝,享年七十一。

        吴伯宗,江西金溪新田人也,其父吴仪原是元代举人,时称‘东吴先生’,所以他称得上家学渊源。幼时聪慧,十岁就通晓举子学业,后在父亲的恳求下,奉朱升为师,并一直追随左右,二十四岁随朱升入川避祸。……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