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把整个工业园买下

加入书签


敲了敲总经理办公室的门,得到沈弼答复的陈志学拧开门走了进去。

   沈弼的办公室很大,足有四五十平方米,角落有个小型的会客厅。

   “沈伯父,我们又见面了。”陈志学沈弼握手之后,两人各自坐了下来。

   “这次来你有什么事吗?”沈弼问道。

   “是这样的,我想进军电子制造业,所以需要相关资源,比如完整的制造厂出售或者流水线设备设备出售,不知道伯父有没有这方面的消息呢?”陈志学直接说出了此次的目的。

   “港岛目前电子制造产业发展得不错,电子科技类稳居亚洲第一,如果是直接购买小厂,估计你也看不上,目前有意出售的制造大企业还真不多,因为现在是港岛制造业最好的发展时期,基本都没有亏损的可能,只能直接从海外定制相关流水线设备了,这样吧,你需要哪方面的设备,我先利用我的人脉关系帮你打听打听。”沈弼考虑了一下,回答道。

   “我需要电风扇、太阳能热水器以及电饭煲这几样产品的生产设备,目前先筹备发展这几样,等后期品牌关注度增大之后,再发展其它产品。”陈志学说道。

   别看后世的港岛制造业似乎不咋地,在这个时代,可是牛逼得很。

   在如今的港岛,制造业可是港岛经济的主要支柱,虽然因为面积小而无法发展重工业,但港岛的轻工制造业在全世界都是赫赫有名的。

   制造业在港岛很是很受港府欢迎,像李超人,就是依靠塑胶厂起家的。

   受移民影响,港岛每年都新增大量人口,这样一来社会就业问题就是个很大的难题。

   而制造业虽然产生的税收无法像金融贸易等行业那么高,但却能够给港岛创造大量的岗位,劳动力得到充分利用,社会发展才会稳定。

   进军制造业,首先设备问题最重要,其次就是厂房问题和劳动力问题了,劳动力方面陈志学不必担心,现在港岛有大量的未就业人员,每天只能靠微薄的临时工薪资维持生存,想招工太简单了。

   设备问题就等沈弼的消息了,所以现在就优先解决场地的问题。

   港岛制造业历史悠久,前世的港岛,在70年代初期到达了巅峰,并且维持蓬勃发展至80年代中期,之后制造业才慢慢转移至祖国内地,特别是一河之隔的鹏城,依靠着港岛的产业转移获得了重要的发展机会。

   柏架山下的大谭工业区内,陈志学来到了园区的管理处,他这次的目的是准备把这个工业园给买下来。

   创世传媒公司的印刷厂和仓库正是在这个园区内,不过目前还是租的,而陈志学这次来,可是想着要把这里归为己有。

   大谭工业园的拥有者是英资企业,这边的制造业并不多,也就只有十几家小厂在这边安家,很多大企业都看不上,他们更喜欢把制造厂区放在九龙油塘、观塘、九龙湾、红磡甚至是沙田、大埔、元朗等更远的地方去。

   港岛北部地区的大埔元朗等地由于人烟稀少,购买地皮成本低廉,而大谭工业区位于市区边缘,价格比北部山区贵了一倍不止,按性价比,当然无法和港岛北部比较,但陈志学暂时不打算去那边发展。

   他的住处在浅水湾,创世传媒公司在筲箕湾,印刷厂仓库在柏架山脚的大谭工业区,距离来讲都是方圆十公里内的车程范围,所以陈志学才打算将制造业安排在大谭工业区。

   这个位置离筲箕湾不远,哪怕以后港岛要将制造业北迁,地皮还是他自己的,以后用来建住宅区杠杠的,未来的价值比北部那些山区高多了。

   大谭园区管理处,当陈志学表达来意时,管理处负责人也是惊呆了。

   管理处负责人平时也就主要负责收租出租业务,工作也没什么难度,福利待遇还好,听说陈志学要买园区,刚开始还以为开玩笑,后面确定真的是有实力买后或许是怕园区被买后失业了,硬是不肯帮忙联系公司相关高层领导人。

   直到陈志学再三保证,哪怕买了工业区,也不用担心负责人会失业,他才打电话给直属上司,让他们紧急联系公司高层。

   陈志学在管理层看了大谭工业区的相关资料,整个园区面积约300亩左右,换算成平方米相对于20万平方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