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赵东城决定振作起来-第2/3页

加入书签
   眼下虽然天旱了点,但红芋叶子还是黄绿绿地盖满了地面。

   北岸地里砂礓却不多,那里的庄稼种得就比较多样化,还有人立了窑烧砖。

   由于土质符合要求,烧出的砖质量极好。

   南岸的人看了眼红,但却毫无办法。

   他们一直感到奇怪,为什么一条河里挖出来的土,南岸有砂礓,而北岸就没有呢?但村民们讲究实际,想不明白的事情,也就不过多地去想了,自家的地适合干什么,他们就干什么,并没觉得这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他们就这样年复一年地一边奇怪着,一边劳作着。

   以前红芋秧子都是要翻弄的:拿一根棍子,一垅一垅地把红芋秧子缕缕顺顺地翻到一边,一边翻弄一边拔草。

   后来有一个叫麻子的懒汉,他地里的红芋秧子从来不翻动。有人嘲笑他,他却说人家翻红芋秧子是吃饱了撑的。

   等到扒红芋的时候,他家的红芋却比谁家的长得都大,个数也多。

   这让村民们个个都晕菜了,都以为他有神灵相助。

   恰好有县里来的农业专家下农村考察,有人就提出了这个问题。

   专家经过一番研究,下结论了:

   一季几遍地翻弄红芋秧子,看似给地透了气,实际上却是扯动了秧根,严重地影响红芋的生长,反倒不如不动它,任其生长的好。

   这下子引起了轰动,原来忙活不如闲着,还真是吃饱了撑的!

   从此以后,再没有人翻动红芋秧子了。

   红芋栽下后,一直到扒出来,剩下的活计就只有一样了:拔草。

   别的草都好拔,攥住草茎一扯就连根起来了,最难对付的草是荠荠牙和拉拉秧。

   荠荠牙的叶子呈锯齿状,手一碰它就被扎得生疼,往往拔不了多少,手就疼得没法再拔了,所以拔这种草,须得特别小心,或者干脆就不怕它,咬牙猛拔,反而没那么扎手了。

   这就是所谓:“荠荠牙,老黄狗,越怕越扎手。”

   拉拉秧是一种生命力极强的草,秧子伸展到哪里根,根就扎到哪里,而且根须扎得又深又密,要想把它斩草除根,需得叉开五指,把手指深深地插进土里去,然后连草带土都抓紧了,嗤嗤拉拉地扯起来,把它的秧子和根须都拔掉,有漏下的也要找净,不然它还会靠那一点根须再长起来的。

   赵东城拔了一会儿,手上就扎满了小刺刺,他想起了那句谚语,索性一把抓去,果然不觉得怎么扎手了,心想这世间的事儿还真就是奇怪!

   他的手指头也被干土磨蹭得火辣辣地疼,但他忍住了。

   后来爹叫他歇一会儿,于是爷俩就坐在红芋垅子上说话。

   说着说着就说到村里的事。

   赵东城不知动了什么念头,忽然说:

   “我想写一份入党申请书,不知赵启章会不会批准我入党。”

   父亲看了看他,叹口气说:

   “赵启章从来不把村里人入党当一回事,你写了恐怕也不顶用。再说了,赵启章对咱们这一大家子人,起早就有成见。当初你大爷年轻的时候,和他各领了一批人,后来上边说你大爷这一派错了。赵启章不久就当了村里书记,从那以后就挤压咱们这几家,好事找不着,坏事漏不掉。别说入党了,以后他能不对付咱,就是咱的运气了。”

   赵东城有点不以为然:“这我也听人说过,但赵启章总不至于连小一辈的人都记恨吧?”

   父亲轻轻地摇了摇头:“你对赵启章知道的还不多,他最是一个小心眼的人,他心里对谁有气了,人家的亲戚朋友,他都连带着不喜欢。”

   赵东城不由得想起一件事情来:“听说咱队的地,按人口分没有他们队的地多,这事跟他有没有关系?”

   父亲对他的问题给予了肯定:“这事就是赵启章一手办的。分队的时候,赵启章硬说,沟北的那一片地,应该分给咱们队里,但那一片地人家沟北的人都种了好多年了,地要不回来,分给咱队有啥用?咱队的人当然都不同意,镇里的人就帮着他说话,硬是把那些地分给了咱们队,这样咱们队的地能不少吗?”

   父亲用手指着河对岸说:“就是那一片地,差不多应该有二三十亩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