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咏初到成都府时便本人亲自巡视各地,晓谕百姓,使之各安其业。当时成都城中驻有重兵,军粮严重不足,而百姓手中囤有大量粮食,却不肯卖给官兵,因为所得铁钱远不如粮食保值。张咏从成都首富王昌懿处得知民间缺盐,而盐又是官方垄断经营之物,遂降低官盐价格,准许民众以米易盐。百姓既能得利,便主动拿出粮食来,不足一月,军中便得好米数十万斛,可供军粮两年。成都粮仓富裕得益于张咏以米代税之举措。成都地面狭窄,人口众多,稍有水旱之灾,城中便会缺粮。张咏便乘当年米价便宜,以每斗合三十六文钱,命各县邑将田税折合成米价,当年共收得六万斛米。到了来年春天,根据城中户籍人口发给米券,持米券者,可以原价到官府买米。此项措施后作为长久制度保存下来。之后的近百年间,蜀地虽经常有灾荒发生,米价昂贵,但成都百姓却从没有挨过饿,全是张咏之功。当时卫朝与西夷交战,陕西边军全靠蜀地供给,不但需要粮食,还要出动大量兵力用于运输物资。张咏怜悯蜀地百姓饱受战乱劫掠之苦,奏请罢去陕西运粮,军民咸安。
卫朝以“重文轻武”为国策,由于朝廷“以文为贵”,文人求学读书之风甚盛,“为父兄者,以其子与弟不文为咎;为母妻者,以其子与夫不学为辱”。太宗即位后,完善科举制度,大肆增加进士录取名额,即使是普通百姓,一旦金榜题名,便能平步青云,步入仕宦,光宗耀祖,因而全国读书应举者比比皆是。晁冲之有《夜行诗》云:“老去功名意转疏,独骑瘦马取长途。孤村到晓犹灯火,知有人家夜读书。”形象地描绘士子们纷纷苦读投身科场的景象。
然由于卫廷一再轻蔑歧视蜀人,派往蜀中的官员“颇尚苛察,民有犯法者,虽细罪不能容,又禁民游宴行乐”,导致蜀地士大夫普遍疏离朝廷,不乐仕进,不求功名,“不事举业,迨十五年,无一预解名者”。而川中素来文风昌盛,俊杰辈出,汉代有司马相如、扬雄,唐代有陈子昂、李白等,均是一个个时代的宗匠级代表人物。而入卫以后,蜀地文士对卫廷持观望怀疑甚至厌恶态度,无人应试出仕,无疑是对当地人才的巨大浪费。为了扭转这种现象,张咏礼贤下士,招揽了蜀中才子郭震、李畋、张及、张逵等人为幕僚,并鼓励诸人参加科举考试。李畋、张及、张逵均于同年获得会试资格。张咏特请奏朝廷,发给三人驿券,准许乘驿赴京,两川士子目为盛事,方奋起家荣乡之志。蜀地才子彭乘年少气盛,面谒张咏进献文章。张咏阅文后,一言不发,只将文章随手抛于地上,彭乘失望而退。到了科考之年,张咏召彭乘入见,拿出私财赠送,助彭乘入京赶考,这私财竟是一张交子。后来彭乘果然大有所为,为名臣范仲淹推重。张咏又亲自督导兴学,成立学院,聘请名师讲课,此举不仅挽回了朝廷声望,且取得了川中士大夫的强力支持,终使蜀地局势走向稳定。川z文风愈盛,后来陆续出了欧阳修、苏轼等旷世大文豪。苏轼仰慕郭震、李畋、任介先贤风范,还专为三人作传,对郭震记载尤为详细。
除此之外,张咏又鼓励商业,支持成都首富王昌懿发行交子,解决铁钱携带不便之苦。后陆续有商人学习王氏发行交子,张咏便建议由王昌懿出面,联合蜀地最大的十六名富户,联合印发交子。由于信誉良好,交子不但可以在十六家商铺任意使用,还逐渐取代了铁钱,成为蜀地民间的通行货币,只不过仍是由民间发行,尚未有正币身份。
时隔不久,李顺余党王鸬鹚再度发动起义,攻打邛州、蜀州。这次太宗皇帝赵光义听取了张咏意见,没有直接派大军入蜀讨伐,而是免除蜀地租税,令百姓各安其业。王鸬鹚既得不到民众归附,不足两月,便为官兵击破,军败身死,蜀地终定。张咏在成都府可以说建功卓著,更是卫朝的一代名臣。吴永麟抚着那份府志,久久无法睡去,更何况《职官志》上早已写明了他作为知府的职责:为府长官,领本府户口、税赋、钱谷、狱讼等事;凡法令条制,一一奉行;岁时劝课,扬善惩奸,兵民之政,皆总掌之,位稍尊于知州。还有他的一位左膀右臂,在历史上有个不太好听的称呼,‘猛如虎’的通判,难怪吴檗走的这段时间成都府的府衙依然能照常运行,其实有没有吴檗,那些善于处理文书的府知事,通判知事自然会在通判的授意下统领全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
卫朝以“重文轻武”为国策,由于朝廷“以文为贵”,文人求学读书之风甚盛,“为父兄者,以其子与弟不文为咎;为母妻者,以其子与夫不学为辱”。太宗即位后,完善科举制度,大肆增加进士录取名额,即使是普通百姓,一旦金榜题名,便能平步青云,步入仕宦,光宗耀祖,因而全国读书应举者比比皆是。晁冲之有《夜行诗》云:“老去功名意转疏,独骑瘦马取长途。孤村到晓犹灯火,知有人家夜读书。”形象地描绘士子们纷纷苦读投身科场的景象。
然由于卫廷一再轻蔑歧视蜀人,派往蜀中的官员“颇尚苛察,民有犯法者,虽细罪不能容,又禁民游宴行乐”,导致蜀地士大夫普遍疏离朝廷,不乐仕进,不求功名,“不事举业,迨十五年,无一预解名者”。而川中素来文风昌盛,俊杰辈出,汉代有司马相如、扬雄,唐代有陈子昂、李白等,均是一个个时代的宗匠级代表人物。而入卫以后,蜀地文士对卫廷持观望怀疑甚至厌恶态度,无人应试出仕,无疑是对当地人才的巨大浪费。为了扭转这种现象,张咏礼贤下士,招揽了蜀中才子郭震、李畋、张及、张逵等人为幕僚,并鼓励诸人参加科举考试。李畋、张及、张逵均于同年获得会试资格。张咏特请奏朝廷,发给三人驿券,准许乘驿赴京,两川士子目为盛事,方奋起家荣乡之志。蜀地才子彭乘年少气盛,面谒张咏进献文章。张咏阅文后,一言不发,只将文章随手抛于地上,彭乘失望而退。到了科考之年,张咏召彭乘入见,拿出私财赠送,助彭乘入京赶考,这私财竟是一张交子。后来彭乘果然大有所为,为名臣范仲淹推重。张咏又亲自督导兴学,成立学院,聘请名师讲课,此举不仅挽回了朝廷声望,且取得了川中士大夫的强力支持,终使蜀地局势走向稳定。川z文风愈盛,后来陆续出了欧阳修、苏轼等旷世大文豪。苏轼仰慕郭震、李畋、任介先贤风范,还专为三人作传,对郭震记载尤为详细。
除此之外,张咏又鼓励商业,支持成都首富王昌懿发行交子,解决铁钱携带不便之苦。后陆续有商人学习王氏发行交子,张咏便建议由王昌懿出面,联合蜀地最大的十六名富户,联合印发交子。由于信誉良好,交子不但可以在十六家商铺任意使用,还逐渐取代了铁钱,成为蜀地民间的通行货币,只不过仍是由民间发行,尚未有正币身份。
时隔不久,李顺余党王鸬鹚再度发动起义,攻打邛州、蜀州。这次太宗皇帝赵光义听取了张咏意见,没有直接派大军入蜀讨伐,而是免除蜀地租税,令百姓各安其业。王鸬鹚既得不到民众归附,不足两月,便为官兵击破,军败身死,蜀地终定。张咏在成都府可以说建功卓著,更是卫朝的一代名臣。吴永麟抚着那份府志,久久无法睡去,更何况《职官志》上早已写明了他作为知府的职责:为府长官,领本府户口、税赋、钱谷、狱讼等事;凡法令条制,一一奉行;岁时劝课,扬善惩奸,兵民之政,皆总掌之,位稍尊于知州。还有他的一位左膀右臂,在历史上有个不太好听的称呼,‘猛如虎’的通判,难怪吴檗走的这段时间成都府的府衙依然能照常运行,其实有没有吴檗,那些善于处理文书的府知事,通判知事自然会在通判的授意下统领全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