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园在船上足足等了七,好在已经靠港,物资补给方便,不然这帮因为闲被李子园打发去锻炼身体的牲口们指不定要偷溜出去。
三月十四,麻生三郎终于把交易的金银铜粮连同他没卖完的十几担生丝一并送到——时间太短了,他自己贩售的那50担生丝都没卖上价。让李子园惊奇的是这帮博多的商人真是有钱,也得亏博多是此时日本重要的贸易口岸,才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能把100担生丝所需的财货凑齐。(此时灰吹法尚未传入日本,金银货币还没登上舞台,日本主要以铜钱和大米进行贸易结算,但他们肯定知道明人要金银,为了方便,这里东拉西扯一些资料瞎胡计算了)加上麻生三郎的部分,计黄金3000两值钱贯文,白银两值钱贯文,铜块十万斤(每斤约596克),59吨多,折5000贯文,锡块一万斤、铅块两万斤,折500贯文,大米100日本石(每日本石约130公斤)折100贯文,总共贯文,麻生三郎尚欠贯文。
90吨重的金属和大米李子园显然是没办法一次运走了。他先吩咐船员们翻开底仓入口,把压舱石换成铜块,总共装了大约45吨,然后货仓里堆上那100石重达13吨的粮食,剩下的铜锡铅只能先丢麻生三郎的仓库里了。收拾完毕,拔锚起航。
跟着麻生三郎的指引,对照着脑中地图和实景,混口食号当就抵达了芦屋。芦屋在河流入海口处,李子园直接把船开进了河港,希望在芦屋逗留的几中船底的海鲜能被泡掉。
安排了人轮值,其他人下了船。李子园依然是不敢在岸上过夜的,不过跟着麻生三郎逛逛町市倒也还校至于剩下的,李子园打发他们去街上买食材,找个宿屋住下,让老板帮忙烧或者自己烧吧,这个时候的大名吃的也不见得多好,出门在外凑合凑合了。
芦屋人气还是蛮旺的,街道旁商铺林立,优越的地理条件让这里有了成为大商圈的资质,李子园感觉能校他委托麻生三郎帮自己买下一块地做商馆,暂定客户就一家的商馆。就一个要求:大,前店后仓,还要能住上百人。
作为地头蛇,麻生三郎自是满口答应。至于到霖头麻生三郎为何没带自己去见他的家主,李子园表示并不关心,反正只要生意能做,他才懒得理这里的国人头头。
麻生三郎其实很忙,尤其是准备把发展重心放在芦屋这边的时候 ,李子园也是时候要离开了。不过不是北上去虾夷地,而是先卸下部分铜,去博多拉走剩余的铜块。至少今年,李子园是不准备再贩货去博多了,那里的商人恐怕兜里已经没多少闲钱,而且他们必须为明年的勘合贸易做准备。
李子园很期待看到他们明年损失惨重、空手而回的画面,那样自己的重要性就要大大提升了,届时自己再去博多,他们应该会老实些了吧,这一担一百贯,可是让自己少挣了一万五千贯!
走就走,李子园留下五百两给黄启明和两个机灵的伙计在芦屋先跟进买地造房事宜,顺便让他们看着点儿宝贵的铜,三月十六,李子园扬帆博多。
回程时逆水,风向倒还凑合,速度慢了些,但好在出发早,到港后总算留出了装货的时间。他也没做停留,赶在黑前驶出博多,朝芦屋行去,不亮就到了芦屋,待亮后入港。
这次,李子园没有急着走了,一是黄启明到时候要跟自己一起走,他要先给两个留守伙计做好安排,二是船员们需要轮流下船做下修整,以确保他们有良好的状态进行接下来的航行,当然,也会在此采购些生活物资。
虽然没定下时间,李子园还是提前把货物装了船,计30吨铜,接近18吨的锡和铅,10吨大米外加乱七八糟的工具、被服、各类日常用品,还有那分外惹眼的一吨多金银,整艘船满满当当,大风大浪是不敢经历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
三月十四,麻生三郎终于把交易的金银铜粮连同他没卖完的十几担生丝一并送到——时间太短了,他自己贩售的那50担生丝都没卖上价。让李子园惊奇的是这帮博多的商人真是有钱,也得亏博多是此时日本重要的贸易口岸,才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能把100担生丝所需的财货凑齐。(此时灰吹法尚未传入日本,金银货币还没登上舞台,日本主要以铜钱和大米进行贸易结算,但他们肯定知道明人要金银,为了方便,这里东拉西扯一些资料瞎胡计算了)加上麻生三郎的部分,计黄金3000两值钱贯文,白银两值钱贯文,铜块十万斤(每斤约596克),59吨多,折5000贯文,锡块一万斤、铅块两万斤,折500贯文,大米100日本石(每日本石约130公斤)折100贯文,总共贯文,麻生三郎尚欠贯文。
90吨重的金属和大米李子园显然是没办法一次运走了。他先吩咐船员们翻开底仓入口,把压舱石换成铜块,总共装了大约45吨,然后货仓里堆上那100石重达13吨的粮食,剩下的铜锡铅只能先丢麻生三郎的仓库里了。收拾完毕,拔锚起航。
跟着麻生三郎的指引,对照着脑中地图和实景,混口食号当就抵达了芦屋。芦屋在河流入海口处,李子园直接把船开进了河港,希望在芦屋逗留的几中船底的海鲜能被泡掉。
安排了人轮值,其他人下了船。李子园依然是不敢在岸上过夜的,不过跟着麻生三郎逛逛町市倒也还校至于剩下的,李子园打发他们去街上买食材,找个宿屋住下,让老板帮忙烧或者自己烧吧,这个时候的大名吃的也不见得多好,出门在外凑合凑合了。
芦屋人气还是蛮旺的,街道旁商铺林立,优越的地理条件让这里有了成为大商圈的资质,李子园感觉能校他委托麻生三郎帮自己买下一块地做商馆,暂定客户就一家的商馆。就一个要求:大,前店后仓,还要能住上百人。
作为地头蛇,麻生三郎自是满口答应。至于到霖头麻生三郎为何没带自己去见他的家主,李子园表示并不关心,反正只要生意能做,他才懒得理这里的国人头头。
麻生三郎其实很忙,尤其是准备把发展重心放在芦屋这边的时候 ,李子园也是时候要离开了。不过不是北上去虾夷地,而是先卸下部分铜,去博多拉走剩余的铜块。至少今年,李子园是不准备再贩货去博多了,那里的商人恐怕兜里已经没多少闲钱,而且他们必须为明年的勘合贸易做准备。
李子园很期待看到他们明年损失惨重、空手而回的画面,那样自己的重要性就要大大提升了,届时自己再去博多,他们应该会老实些了吧,这一担一百贯,可是让自己少挣了一万五千贯!
走就走,李子园留下五百两给黄启明和两个机灵的伙计在芦屋先跟进买地造房事宜,顺便让他们看着点儿宝贵的铜,三月十六,李子园扬帆博多。
回程时逆水,风向倒还凑合,速度慢了些,但好在出发早,到港后总算留出了装货的时间。他也没做停留,赶在黑前驶出博多,朝芦屋行去,不亮就到了芦屋,待亮后入港。
这次,李子园没有急着走了,一是黄启明到时候要跟自己一起走,他要先给两个留守伙计做好安排,二是船员们需要轮流下船做下修整,以确保他们有良好的状态进行接下来的航行,当然,也会在此采购些生活物资。
虽然没定下时间,李子园还是提前把货物装了船,计30吨铜,接近18吨的锡和铅,10吨大米外加乱七八糟的工具、被服、各类日常用品,还有那分外惹眼的一吨多金银,整艘船满满当当,大风大浪是不敢经历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