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45年1月以来,国民党军队一直没有放松对**武装力量的打击。国共之间剑拔弩张的形势致使中间人士担心大规模内战的发生。以褚辅成为首的7名参政员于6月2日致电毛**、周恩来,希望国共继续商谈,从速完成团结。**中央于16日复函表示出和平的意愿:“倘因人民渴望团结,诸公热心呼吁,促使当局醒悟,放弃一党专政,召开党派会议,并立即实行最迫切的民主改革,则敝党无不乐于商谈。”电报还邀请他们前往延安。**中央对和平表示出积极的态度,甚至作出一定的妥协,并准备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只要国民党改变**政策,可以考虑承认“独裁加若干民主”的解决方式。
1945年8月5日,****同盟发表《在抗战胜利声中的紧急呼吁》,提出“民主统一,和平建国”的口号,民盟政治报告认为,抗战胜利后,是“中国建立民主国家千载一时的机会”,民盟的任务,“就是研讨怎样把握住这个千载一时的机会,实现中国的民主,把中国造成一个十足道地的民主国家”。黄炎培从延安回到重庆后,与胡厥文、章乃器、施复亮、李烛尘等共同筹备组织*******,宣称:愿“以纯洁平民的协力,不右倾,不左袒,替中国建立起来一个政治上和平奋斗的典型”。主张对美苏采取平衡政策,对国共取调和态度,要求政治民主、经济和思想自由。第三党负责人章伯钧向记者发表谈话,要求国民党“立即结束党治,实行民主,给人民以民主权利,并承认现有一切抗日****合法地位”。
和平、民主,成为战后中国的关键词,蒋介石正是接过这些口号,作为邀请毛**来渝的重要理由,他在给毛**的电文中就有:“大战方告终结,内争不容再有。深望足下体念国家之艰危,悯怀人民之疾苦,共同戮力,从事建设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崛起的美国,倚恃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积极向全球扩张,企图建立由美国主宰的世界秩序。美国对华政策的目标是:建立一个表面上保持独立,实际上听命于美国的中国,以便“遏制”苏联。从这个目的出发,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起,美国的对华政策由“援华抗日”转变为“扶蒋**”,这一政策成为中国人民民族解放道路上的主要障碍
苏联为避免爆发新的战争,保持其远东的安宁环境,在诸多问题上亦采取妥协退让政策,承认美国在远东的领导地位,支持在蒋介石的领导下统一中国,并于1945年8月14日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苏联领导人一方面防止美国插手东北,一方面向国民**表示,**没有能力领导统一中国,只承认并支持国民**这个“唯一合法**”,甚至向**表示,“如果打内战,中华民族有毁灭的危险。”
蒋介石并未放弃消灭***及其领导的军队的意图,想借谈判将内战的责任推卸给**。在国共矛盾尖锐的情况下,蒋介石认为毛**不会赴渝。如果毛**不来,蒋介石就可以说***拒绝和平谈判,将责任推到***上,从而发起内战; 如果毛**来了,就给***几个内阁职位,迫使***交出解放区,交出军队,最后仍可以消灭赤手空拳的***。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开始与***进行一场抢先接管长江以北日占区的竞争,谈判可以拖延时间。抗战后期国民党军队大多退回西北、西南地区,开赴前线的***控制区还需要有一段时间,并且国民**缺乏充足的运输工具将足够数量的国民党军队、维持和平的机关和行政人员立刻送到日本人占领的广阔地区里,而***早已经控制了华北的大部分农村地区。
应付国内人民普遍反对内战、实现和平的要求,应对美英苏不赞成中国发生大规模内战的压力。
反映人民在长期战乱后休养生息的强烈意愿,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希望可以实现和平、民主的建国目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
1945年8月5日,****同盟发表《在抗战胜利声中的紧急呼吁》,提出“民主统一,和平建国”的口号,民盟政治报告认为,抗战胜利后,是“中国建立民主国家千载一时的机会”,民盟的任务,“就是研讨怎样把握住这个千载一时的机会,实现中国的民主,把中国造成一个十足道地的民主国家”。黄炎培从延安回到重庆后,与胡厥文、章乃器、施复亮、李烛尘等共同筹备组织*******,宣称:愿“以纯洁平民的协力,不右倾,不左袒,替中国建立起来一个政治上和平奋斗的典型”。主张对美苏采取平衡政策,对国共取调和态度,要求政治民主、经济和思想自由。第三党负责人章伯钧向记者发表谈话,要求国民党“立即结束党治,实行民主,给人民以民主权利,并承认现有一切抗日****合法地位”。
和平、民主,成为战后中国的关键词,蒋介石正是接过这些口号,作为邀请毛**来渝的重要理由,他在给毛**的电文中就有:“大战方告终结,内争不容再有。深望足下体念国家之艰危,悯怀人民之疾苦,共同戮力,从事建设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崛起的美国,倚恃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积极向全球扩张,企图建立由美国主宰的世界秩序。美国对华政策的目标是:建立一个表面上保持独立,实际上听命于美国的中国,以便“遏制”苏联。从这个目的出发,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起,美国的对华政策由“援华抗日”转变为“扶蒋**”,这一政策成为中国人民民族解放道路上的主要障碍
苏联为避免爆发新的战争,保持其远东的安宁环境,在诸多问题上亦采取妥协退让政策,承认美国在远东的领导地位,支持在蒋介石的领导下统一中国,并于1945年8月14日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苏联领导人一方面防止美国插手东北,一方面向国民**表示,**没有能力领导统一中国,只承认并支持国民**这个“唯一合法**”,甚至向**表示,“如果打内战,中华民族有毁灭的危险。”
蒋介石并未放弃消灭***及其领导的军队的意图,想借谈判将内战的责任推卸给**。在国共矛盾尖锐的情况下,蒋介石认为毛**不会赴渝。如果毛**不来,蒋介石就可以说***拒绝和平谈判,将责任推到***上,从而发起内战; 如果毛**来了,就给***几个内阁职位,迫使***交出解放区,交出军队,最后仍可以消灭赤手空拳的***。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开始与***进行一场抢先接管长江以北日占区的竞争,谈判可以拖延时间。抗战后期国民党军队大多退回西北、西南地区,开赴前线的***控制区还需要有一段时间,并且国民**缺乏充足的运输工具将足够数量的国民党军队、维持和平的机关和行政人员立刻送到日本人占领的广阔地区里,而***早已经控制了华北的大部分农村地区。
应付国内人民普遍反对内战、实现和平的要求,应对美英苏不赞成中国发生大规模内战的压力。
反映人民在长期战乱后休养生息的强烈意愿,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希望可以实现和平、民主的建国目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