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区北部,和顺敌2500余人经寒王镇、长城镇于11月3日到榆社,加强了榆、辽、武地区日军力量。此后,对榆辽公路以南讲堂、岭上、宋家庄、郭郊、大有一带进行了反复“扫荡”。在根据地军民的袭扰打击下,至 13 日,日军先后退回据点。太行区历时40天的反“扫荡”结束。
太岳地区从11月17日开始,日军以第37师一部从沁县、南关镇出发,以独立混成第16旅一部从平遥、介休、霍县出发,以第41师1个营从洪洞出发,共7000余人,分路合击沁源及其以北的郭道镇地区。为避敌锋芒,太岳军区将领导机关与主力部队组成沁东、沁西2个支队,转移于日军合击圈外的沁河两岸地区,打击日军分散活动的部队。日军在地方武装袭扰下,于23日进抵合击地区后,即实行分散“清剿”。沁源县受摧残最严重,被害群众达5000余人,占全县人口1/10,牲畜被杀近万头,被抢走7000余头,房屋被毁3~4万间。
大岳军区部队抓住日军四出“清剿”,兵力分散的机会,积极打击日军。23日,沁西支队第42团在官滩歼灭日军100余人。27日,第42、第59团各一部又在胡汉坪、马背一带毙伤日军160余人。沁东支队第17、第57团,先后在光凹、陈家沟、龙佛寺 、吾元镇、南卫村、南里等处予敌严重打击,其中第17团龙佛寺战斗,即歼日军100余人。第212旅在交口地区也予敌以重创。日军被迫于12月5日分路撤出太岳区。
晋察冀边区的反“扫荡”作战,从日军首先进攻的平西地区开始,逐次展开。平西反“扫荡”平西抗日根据地直接威胁着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部驻地和华北伪政权中心北平,以及华北的主要交通线平汉、平绥线,是日军对晋察冀边首先“扫荡”的目标。
1942年10月13日,日伪军1万余人分10路向平西根据地中心地区-三坡合击。日军采取稳扎稳打,依靠据点逐步推进的战术,每日前进5~10公里。 [4]
平西军分区以主力的适时机动和广泛的游击战对付敌之“扫荡” 。经过一周余的作战,不断给敌袭扰打击,使其相当疲劳。日军各路虽深入根据地,但并未摸清军分区主力部队的动向。至11月21日,在敌包围圈进一步缩小时,平西军分区主力由三坡地区跳出合围圈,向西南转移,在蓬头与敌进行遭遇战后,转移到板城以东野孤、大台之线。
日军进到三坡地区后,大肆烧杀,大量粮食被抢走。从23日起,日军开始分途撤退。到10月底,主力退出平西,但仍留2000人以上兵力在平西抗日根据地内修筑据点、公路,仅在昌平、宛平地区就增加据点14处,控制了东斋堂、杜家庄等村庄。平西抗日根据地开始出现退缩、减小现象。
1940年10月19日,八路军总部指示:进攻平西、太行区之敌均可能转而进攻北岳区,晋察冀边区应立即准备粉碎敌之“扫荡”的作战,党政军民应切实配合,进行深入的战斗动员,主力应集结适当位置,准备坚决消灭一两路进犯之敌。井指示第129、第120师积极配合作战。
1942年11月9日,日军第110师等部及伪军共1.4万余人,首先重点“扫荡”第1军分区所属地区。易县、大龙华、王安镇、涞源、插箭岭之线日伪军由北向南,保定、满城日伪军由东向西,相互策应,企图压迫军分区部队于狭小地区,进行决战。
1942年11月10日,晋察冀军区下达反“扫荡”的作战方针和部署 。12日,针对日军大肆烧杀与破坏的行动,又指示:主力在不妨碍机动原则下仍可分散一部(不超过1/3的兵力)坚决打击敌之烧杀企图。
1942年11月9日,由涞源、易县、保定出动之敌6000余人,连续合击管头、银坊、黄土岭和神北等地。12日,敌合击扑空,即在当地烧杀后分路撤退。此时第1军分区集结第1、第25团,乘机进行截击。敌一路800余人,14日由吴家庄向苑岗撤退中遭到截击,死伤一部,该敌在飞机掩护下突出重围,向管头退去,途中再遭第20团截击,伤亡甚大,逃回满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
太岳地区从11月17日开始,日军以第37师一部从沁县、南关镇出发,以独立混成第16旅一部从平遥、介休、霍县出发,以第41师1个营从洪洞出发,共7000余人,分路合击沁源及其以北的郭道镇地区。为避敌锋芒,太岳军区将领导机关与主力部队组成沁东、沁西2个支队,转移于日军合击圈外的沁河两岸地区,打击日军分散活动的部队。日军在地方武装袭扰下,于23日进抵合击地区后,即实行分散“清剿”。沁源县受摧残最严重,被害群众达5000余人,占全县人口1/10,牲畜被杀近万头,被抢走7000余头,房屋被毁3~4万间。
大岳军区部队抓住日军四出“清剿”,兵力分散的机会,积极打击日军。23日,沁西支队第42团在官滩歼灭日军100余人。27日,第42、第59团各一部又在胡汉坪、马背一带毙伤日军160余人。沁东支队第17、第57团,先后在光凹、陈家沟、龙佛寺 、吾元镇、南卫村、南里等处予敌严重打击,其中第17团龙佛寺战斗,即歼日军100余人。第212旅在交口地区也予敌以重创。日军被迫于12月5日分路撤出太岳区。
晋察冀边区的反“扫荡”作战,从日军首先进攻的平西地区开始,逐次展开。平西反“扫荡”平西抗日根据地直接威胁着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部驻地和华北伪政权中心北平,以及华北的主要交通线平汉、平绥线,是日军对晋察冀边首先“扫荡”的目标。
1942年10月13日,日伪军1万余人分10路向平西根据地中心地区-三坡合击。日军采取稳扎稳打,依靠据点逐步推进的战术,每日前进5~10公里。 [4]
平西军分区以主力的适时机动和广泛的游击战对付敌之“扫荡” 。经过一周余的作战,不断给敌袭扰打击,使其相当疲劳。日军各路虽深入根据地,但并未摸清军分区主力部队的动向。至11月21日,在敌包围圈进一步缩小时,平西军分区主力由三坡地区跳出合围圈,向西南转移,在蓬头与敌进行遭遇战后,转移到板城以东野孤、大台之线。
日军进到三坡地区后,大肆烧杀,大量粮食被抢走。从23日起,日军开始分途撤退。到10月底,主力退出平西,但仍留2000人以上兵力在平西抗日根据地内修筑据点、公路,仅在昌平、宛平地区就增加据点14处,控制了东斋堂、杜家庄等村庄。平西抗日根据地开始出现退缩、减小现象。
1940年10月19日,八路军总部指示:进攻平西、太行区之敌均可能转而进攻北岳区,晋察冀边区应立即准备粉碎敌之“扫荡”的作战,党政军民应切实配合,进行深入的战斗动员,主力应集结适当位置,准备坚决消灭一两路进犯之敌。井指示第129、第120师积极配合作战。
1942年11月9日,日军第110师等部及伪军共1.4万余人,首先重点“扫荡”第1军分区所属地区。易县、大龙华、王安镇、涞源、插箭岭之线日伪军由北向南,保定、满城日伪军由东向西,相互策应,企图压迫军分区部队于狭小地区,进行决战。
1942年11月10日,晋察冀军区下达反“扫荡”的作战方针和部署 。12日,针对日军大肆烧杀与破坏的行动,又指示:主力在不妨碍机动原则下仍可分散一部(不超过1/3的兵力)坚决打击敌之烧杀企图。
1942年11月9日,由涞源、易县、保定出动之敌6000余人,连续合击管头、银坊、黄土岭和神北等地。12日,敌合击扑空,即在当地烧杀后分路撤退。此时第1军分区集结第1、第25团,乘机进行截击。敌一路800余人,14日由吴家庄向苑岗撤退中遭到截击,死伤一部,该敌在飞机掩护下突出重围,向管头退去,途中再遭第20团截击,伤亡甚大,逃回满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