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宁王喜得美仙呼晡的北风卷起漫天飞雪,校场上十万马军整装待发。“燕”字大旗在空中猎猎招展,阅兵台上的朱棣,披一身瑞雪依然是精神抖擞。军士们斗志昂扬,齐声高唱冬日行军歌:
大雪飞兮路坎坷,寒风吹兮冻魂魄。
刀枪刺骨冷难握,战马缩头行蹉跎。
燕军将士兮胸有火,奋勇向前兮渡冰河。
紧跟燕王打天下,燕旗横舞漫山河。
朱棣振臂一呼:“出发!”雄壮的大队向西,如一条银色的巨龙,蜿蜒游动。
战报传到德州,副帅郭英对李景隆道:“大帅,燕军大举西向,其目的昭然若揭,他是为代王而去,欲重演大宁城收宁王兵马之故事。朱桂麾下有数万精兵,不能让朱棣收归旗下。”
“这是自然,不能让叛军实力大增。”
“大帅,燕军十万,又尽是精锐,西线诸城诸将皆非对手,我大军当分兵前往救饭。”
“不可。”李景隆断然拒绝,“朱橡的用意很明显,就是要调我军出战。而叛军耐寒我军喜暖,出援正中敌人奸计。”
“大帅,若不出兵,敌人势大,怕其如入无人之境啊。”
“凭他如何西进,我只坐镇德州。且待明年春暖,再步步为营进击北平。”李景隆下定决心,“本帅既定方针,任他千条妙计,我只不再出兵。”
探马匆匆来报大帅,大势不好。燕军兵临广昌,守将汤胜见敌军势大,业已举城投降。”
“燕军下一步动向如何?”李景隆问。
“朱棣仍留汤胜守城,兵锋直指蔚州。”
“大帅局势不妙,蔚州乃大同门户。此处若失,大同门户洞开,已是无险可守,当派兵增援才是。”
“蔚州卫指挥同知王忠,为人足智多谋、骁勇善战,有坚城为依托,料那朱棣数月之内难以攻下。”李景隆心中有数,“我们只管稳坐钓鱼台。”
郭英忐忑道:“守军不过一万,应对十万叛军,实力相差悬殊,我们就派几万兵马救援又有何妨?”
“本帅业已说过,任他朱棣如何千条妙计,也休想调动我一兵一卒。”李景隆也在事先设防,“派一军校飞马传信与大同守将都督陈质,要他对代王严加看管,使他不能与朱棣书信往来。斩断他们的联系,朱棣一切努力俱是枉然。”
“这些措施皆属被动,不如派发救兵来得直接。”郭英一直坚持他的观点。
“郭副帅,是你听我的,还是我听你的?”李景隆动怒了。
郭英不敢再做争执:“当然是大帅决策,末将遵从就是。”
公元1400年的正月初一,燕军大队人马来到了蔚州城下,但朱棣并不急于攻城,他向城内下了劝降书。同知王忠收到劝降书后,有意试探两员副将的态度二位将军,燕军十万兵临城下,朱棣下书劝降,不知你们有何见解?”
副指挥张远答道:“王大人,有道是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我们既吃朝廷俸禄,守土有责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者刷新页面试试。
王占君,当然要与蔚州共存亡。”
而副同知李诚却说尽忠报国本是常理,可蔚州不过一万人马,力量悬殊,派往德州求救的军校回报,李景隆大元帅不肯发兵,我们迟早也坚守不住。与其与城俱亡,还不如早做打算。”
“李将军的意思是……”王忠反问。
“识时务者为俊杰,先假意投降朱棣,留得青山在。待李元帅大兵到来,我们再反戈一击是为上策。”
张远冷笑连声:“说什么假降,我看你李诚就是想要卖身投靠,如此内奸,留在城中岂不坏了大事。”他嗖地一下拔出佩刀,冷不防地架在了李诚的脖子上。
李诚拔剑出鞘:“张远,假降与否由王大人定夺,你为何认定我是内奸,实在欺人太甚。”
“都与我住手!”王忠喝道。
张远不情愿地收刀:“王大人,李诚已有降贼之心,留下必为祸患。”
“王大人,我的诈降计是否采纳望你三思。如不允,李诚愿为先锋,同燕军打头阵以表心迹。”
王忠眼珠转了转,吩咐一声:“来人,将李诚绑了。”
军校上前,将李诚按住上了绑绳。李诚疾呼王大人,末将冤枉!”
“面对朱棣劝降书,本官试探你二人的心意。而你却声称诈降,分明巳有叛降之心,如不铲除,你为内应,我这蔚州城不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