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山崩(改)-第3/4页

加入书签
  此后战事告一段落,但海山仍留在漠北镇抚军民,并于大德八年(1304年)加封怀宁王,赐螭钮金印,元成宗还将瑞州(现在江西高安市)的65000户作为他的食邑。

  大德十年(1306年),海山又再次率军越过金山,在也儿的石河(今额尔齐斯河)流域追剿察八儿等海都的余部,进一步巩固了元朝对漠北的统治。真正做到了功在社稷,利在千秋。

  他在母亲和弟弟的配合下,最终登基称帝。而后为了奖励好几次为自己险死还生的弟弟寿山,再加上母亲答己的怂恿,最终他决定立弟弟寿山为皇储继承人。….

    他们约定兄终弟及,叔侄相继。也就是说,他死了之后,会将皇位传给弟弟寿山;而寿山死后,皇位再传给海山的儿子、寿山的侄子和世瓎;和世瓎死后再传给海山的儿子。

  以此类推,这就是兄终弟及,叔侄相继。如此一来,皇位就永远在这兄弟俩的家族中传承。

  海山接手的国家,千疮百孔。由于忽必烈晚年的错误经济政策,再加上元成宗铁穆耳用人不当,导致国家权力,尤其是大汗的权力出现了很大的动摇。边疆上的叛乱此起彼伏,这才给了叛王海山、笃哇这种人有机可趁。

  连年的边疆战争,也让大元帝国不堪重负。

  改革内政,增强皇权,成为摆在海山眼前最为迫切的任务。所以他即位后,立刻与西疆察合台汗国大汗笃哇和他的继承人也先不花展开和谈,很快以大元朝廷的妥协为代价,停止了战争

  原本朝廷可以和察合台汗国一起,平分的海都死后破碎混乱的窝阔台汗国领地。但是为了尽快结束敌对状态。朝廷做出了极大的让步:大部分窝阔台汗国领地(今中国新疆北部地区)被察合台汗国所占据。

  当然,这次不平等的瓜分出现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阿尔泰山一带的夏季牧场和冬季牧场被分别划分给了大元和察合台汗国。这就为以后大元与察合台汗国再次爆发战争埋下了伏笔。

  (游牧民族是需要将牲口根据季节变化,在冬季牧场和夏季牧场之间,来回迁徙的。所以才叫游牧民族——他们需要往返游动于两个季节牧场。)

  然而这份儿妥协,让大元朝廷终于有了喘息的机会。海山首先选择增强皇权,因为只有皇权强大了,才能继续其他方面的改革。

  他大肆提拔当初跟他一起在漠北和西疆作战的蒙古和色目将领,让他们充任全国各地的重要职务。而且他还抛开中书省,另设尚书省,从而提拔自己的亲信,让他们把持朝政。

  当然这也有一些缺点,那就是封赏过甚,导致这些人逐渐成为了国家财政的负担。而且这些人拥有特权之后,广占田亩,与民争利,成为挖帝国墙角的主力军。这些人最终变成经济发展的巨大阻碍。

  加强了皇权之后,就是经济改革。虽然元武宗海山在位仅仅只有三年多,但是他奋发图强,日进千里的工作作风,跟当年在战场上一样的雷厉风行。在他的推动下,大元朝廷连续不断的做了很多改革措施。

  比如改革钞法:颁“至大银钞”,又发行铜钱“大元通宝”和“至大通宝”,并许诺这些铜钱可以与历代铜钱混合使用,从而保障了大多数老百姓的经济利益的同时,还能稳定国家货币可能出现的动荡;

  他还要求以信誉较稳定的小面额贵金属辅币:比如老百姓经常说的银饺子、金瓜子、金叶子之类的小型贵金属,用来平抑日用品零售领域中物价的过份波动;….

    此外还扩大海运和漕运的数量,增加了内循环的动力;

  增设南方数个海边盐场,还将西南地区大量私开的井盐,并入朝廷盐务税收范围之内,并且提高盐引价格,从而增加朝廷赋税;

  加强海贸的推动和发展,不但能增加朝廷经济,更能让手工业和海贸行业较为发达的南方地区,因为得到了经济实惠,从而降低对蒙元朝廷的逆反心里等等。

  这些措施多与忽必烈时期阿合马、桑哥主持的经济改革举措很相似,但在海山当政时期,这些政策实行方面比那时来得要温和的多,也更人性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