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裴邃来援

加入书签


"                                                                                薛子都与穆烈之间的恩怨,并非缘于个人,实乃河东薛氏与门阀穆氏的利益之争。

  北魏都城平城正是位于河东,地处草原通向中原的交通要道。

  立国之初,为巩固京畿重地,鲜卑贵族多分封于河东,穆氏亦是如此。

  胡汉混居,势必在汉族与鲜卑族门阀之间产生摩擦。

  利益就那么多,鲜卑人占多了,汉人自然便少了。

  尤其是鲜卑人初来乍到,对汉家土地有着强烈的占有欲。

  只因鲜卑人势大,汉人门阀不得不忍气吞声。

  数代之后,汉人渐渐在北魏朝廷占有一席之地,矛盾亦随之初露端倪。

  汉人势力的崛起,也是魏帝制定汉化国策的重要原因。

  两族若长期水火不容,势必造成国内动荡。

  对汉族施行恐怖镇压,行不行?

  行。

  早在十六国时期,匈奴人政权就是这么做的。

  结果呢,十六国今何在?

  冉魏国祚虽仅两年余,确是前车之鉴。

  镇压不可取,便惟有融合。

  强迫汉人移风易俗,效鲜卑人,可能会与镇压产生类似的结果。

  后世清朝初年的剃发令,引发了多大的腥风血雨啊。

  亦不可否认,屈于皇权,少数汉人会完全鲜卑化,多数汉人会有一定程度的鲜卑化。

  但这个过程必定缓慢,同时酝酿着不可预知的风险。

  明智的做法,是人口处于劣势的鲜卑人汉化,从而彻底赢得汉人的拥护。

  须知鲜卑人打仗可以,种地、生产却须仰赖汉人。

  没有汉人的拥护,辛勤的劳作,鲜卑人拿什么去挥霍?

  魏帝是有远见的,他看出了问题的严重性。

  若不调和矛盾,尽早施行汉化国策,冲突在所难免。

  最大的危机,极有可能发生在数代之后。

  所以,魏帝一面倡导皇族、鲜卑门阀与汉族门阀联姻,一面欲南封思想顽固的鲜卑镇将。

  此举是在凝聚鲜卑上层的共识,也是在为推行汉化国策铺路。

  于薛子都而言,此举措来得太晚了,他已是梁将。

  就其本心而论,他还是更倾向于汉家朝廷,即便北魏施行汉化国策。

  穆烈的眼中,惟有“逃亡”南梁的宿敌薛子都,二将战得难解难分。

  悍勇如杨彦超,遇上狂傲霸气的叶清玄,亦不敢稍有大意。

  二将同样战得势均力敌,难以分出胜负。

  当此之时,魏将与梁将战于一处,失去指挥的魏军丧失协作,一片散沙。

  临阵冷静的萧绍瑜,敏锐把握战机,毅然率军扫荡魏军。

  胯下黄骠马如电,掌中英华剑光寒。

  君子剑法张弛有度,绽放豪情,刺翻魏军无数。

  柳文菲与之并肩奋战,神女呼应君子,银甲与金甲交辉。

  一对璧人,化身战地鸳鸯。

  左卫军残部集结列阵,随征萧绍瑜。….

    与此同时,范雍也加紧了对魏军的扫荡。

  东西对进的两支梁军,不断击碎着小股魏军的抵抗,使其无法合军而战,逐步蚕食之。

  胜利已然属于梁军,魏军零零散散的抵抗无法扭转大势。

  “射日枪!”

  感受到战局的急转直下,杨彦超果断用出保命枪法,枪尖光华璀璨,专刺叶清玄二目。

  猝不及防,叶清玄目不能睁,只好收敛攻势,银枪回防,暂避锋芒。

  杨彦超要的就是这个效果,他乘势策马突围。

  薛子都的强悍,令穆烈渐渐清醒,暴躁渐渐消退。

  匆匆扫视战场,他也感受到了战局的微妙。

  虽恨不能生啖薛子都之肉,他却知此地不可久留。

  “撼天斧!”

  他与薛子都硬撼一招,勉强将其逼退。

  随即,忍着喉间火辣、欲喷涌而出的鲜血,拨马便逃。

  此时的他,已然无心亦无法收拢鲜卑部落骑兵,乘乱独骑求生。

  最终,他与杨彦超凭借个人的勇悍,只身逃走。

  所部魏军,为梁军尽歼。

  “此战,不纳降,为左卫军阵亡将士复仇!”

  萧绍瑜与之前的魏将,作出了同样的选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