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无药可救

加入书签


"                                                                                梁军大营的冲天火光,数里外清晰可见。

  谢宣怀料定,元沐必已派兵增援。

  他是不会拿自己的命,去赌谢韬的速胜,为其火中取栗。

  同时,他深知元沐的厉害。

  若非密约于先,欲赚其先锋入瓮,根本是不可能的事。

  既知中计,元沐的报复必如倾盆之雨,其势难以承受。

  战前,谢宣怀所拟之妙计,指的便是这场小胜。

  占元沐一点便宜,便不作纠缠,立即撤军。

  胜虽小,却足以夸功于朝。

  届时,即便太子僭越未遂,梁帝纵然有心动他,亦不便出手。

  至少短期之内,绝不会动他。

  以寡击众、“大败魏军”的英雄,梁帝若除之,难堵朝野悠悠之口。

  千秋史笔必录其昏聩。

  凡帝王,皆在乎身后之名。

  此乃谢宣怀之底气所在。

  至于梁帝所定三日之期,他有足够的理由辩解,毕竟魏军势大嘛。

  此外,左卫军乃其嫡系,他自认如此。

  保存之利,要远大于折损于此。

  毕竟左卫军支撑其朝中地位,乃重要保障也。

  须知臣子斗皇帝,手中必不可无兵,所谓忌惮也。

  谢宣怀的撤军命令,是不容置疑的。

  谢韬虽有自己的小算盘,亦不明其理,然惟有领命尔。

  军令迅速下达,训练有素的左卫军将士,有序撤军而去。

  这一撤,便是直驱长江之滨,沿途郡县皆过而不入。

  急急如丧家之犬,毫无胜师之军容。

  据谢宣怀估计,此时梁帝应已率军南渡。

  仅靠他手中的左卫军,还有陆瀚洲所统的西路军,不足以与元沐相抗于野。

  至于据城固守,阻敌南侵,为梁帝再度发兵争取时间。

  此乃老成谋国之策,他却直接忽略之。

  他怕梁帝不发兵救援,借魏军之手将己除之。

  届时,坐困孤城,他将欲哭无泪。

  恰如当初,他不相信萧绍瑜能守住睢陵,形势相类,他亦不自信。

  故惟有南渡,才是最佳之策。

  而两条腿若想跑过四条腿,根本顾及不到军容,只管一路向前。

  一路狂奔,左卫军已入新昌郡地界。

  其实,新昌郡治顿丘,是最理想的固守之地。

  然谢宣怀既无固守之心,亦不敢入顿丘。

  须知顿丘乃范雍苦心经营之地。

  入顿丘,谢宣怀怕自己未死于元沐之手,却被范雍诛杀。

  至于南渡之后,淮南之地尽陷于魏,则不在他的考虑之中。

  毕竟划江而治,才是他心中的底线。

  而范雍,却是无法南渡避难的。

  梁帝诏令“无令不得回京”犹在,亦无新诏。

  倘若范雍南渡,便犯了欺君之罪,死路一条。

  与其弃尸于市,不如战于顿丘。

  可以预见,最终范雍必折于元沐之手。

  想及此处,谢宣怀反而甚为欢喜。….

    喜折国之大将,不悲国土沦丧,其私心之重已入膏肓之境,无药可救也。

  ......

  自左卫军撤军后,不及一刻钟,魏军援军便已赶到梁军大营前。

  领军魏将,正是悍将杨彦超。

  他的心情是复杂的,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穆烈抢了他的先锋之位,他自然不愿相救。

  即便奉有元沐之王令,他亦大可行拖延之计。

  穆烈吃尽苦头,威风扫地于魏,他心中的淤堵方可疏通,是为喜。

  然穆烈之窘,乃拜谢宣怀背约所赐。

  作为联络人,杨彦超难辞其咎。

  若穆烈因之殁于阵前,门阀穆氏绝不会放过他。

  未免激化皇族与鲜卑门阀之矛盾,魏帝势必要有所安抚。

  以其首祭奠穆烈,将是最好的安抚,是为惧。

  而且元沐说得很清楚,穆烈是不能死的。

  穆烈若死,即便是他,亦将被魏帝降罪。

  元沐贵为郡王,统一方重兵,战功赫赫,尚且如此,遑论杨严超。

  杨彦超惟有主动请缨,救援穆烈。

  “前将军,梁军已南逃,是否追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