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 当庭诬告

加入书签


"                                                                                据典签府探知的情报,当时的北朝已经财政崩溃,处境之艰难远甚于南梁。

  处于统治阶级的鲜卑贵族,已是怨声载道。

  屡加赋税的民间,更是苦不堪言。

  范隆之据此判断,只要将北朝大军牵制于江淮,其国内必然大乱。

  届时,统一南北,还都关中,从而彻底弭兵的千载难逢之良机,便将出现。

  退一步说,待到彼时,南梁便掌握了和议的主动权。

  南北罢兵,各自休养生息,符合两朝统治阶级和民间百姓的双重诉求。

  可以预见,和议达成必然水到渠成。

  为此,范隆之苦口婆心地游说士族。

  他希望大家,为了南渡数代的还都祖愿,再咬牙坚持一下。

  支持他的人不在少数,梁帝亦在其中。

  因为梁帝也看透了战和之本质。

  不管后续是发起统一之战,还是南北和议,当下都必须坚持抗战。

  他更清楚,天下二分,统一是必然趋势。

  无论南北哪朝占据了绝对优势,都是会发起统一之战的。

  这就是一个有我无他之局。

  和议不过是权宜之计,理由只能有一个:大家都打不动了。

  西晋灭东吴,不过二百余年。

  梁帝可不想自己的归宿,如吴末帝孙皓。

  天纪四年(280年)降晋,太康五年(284年)殁于洛阳,时年四十有二。

  他不相信,亡国之君孙皓是自然死亡的。

  天无二日也,亡国之君必须死。

  然有亡国之君,却无亡国之臣。

  臣子投降后,照样可以高官厚禄,无非就是换个主子嘛。

  故梁帝清楚得很,范隆之乃忠纯之臣,实南梁之擎天一柱。

  有了他的支持,萧氏皇族自然站在了主战一方,比如萧锋。

  那些依附于范氏的主战家族,抗战的积极性丝毫不弱于萧氏皇族。

  因为他们的心中,有着北伐中原,还都关中的夙愿。

  据族谱记载,他们中的有些人乃是秦人的后代。

  当年,大秦二世而亡,犹如昙花一现。

  南下征越的大军中,很多人从此扎根闽粤,避祸江南。

  他们应属这一支大秦血脉。

  据说,汉末江东士民桀骜而不服汉廷,正是此因。

  试想,大秦遗民岂能俯首亡秦之汉?

  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则是随晋室南渡而来。

  克复中原,还居故土的祖愿,同样强烈。

  然而目光短浅者众,主和派遍布朝野,声势之浩大远胜于主战派。

  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乃出身于江南本土之士族。

  故并无北伐中原之诉求,反而乐见偏安江南。

  主和派的领袖,正是时任兵部尚书的谢宣怀。

  他的背后,则是南梁四大门阀之一的兰陵刘氏。

  兰陵刘氏,正是土生土长的江南士族,根本就不希望还都关中。

  若击败北朝,还都关中。….

    兰陵刘氏担心家族从此远离中枢,沦落为二流的地方望族。

  毕竟其家族势力遍布江南,而于中原、关中,却是毫无根基可言。

  故他们一味主和,也就不足为奇了。

  而谢宣怀的出身,却与大多数主和者不同。

  其祖籍陈郡,乃陈郡谢氏之后,妥妥的北方望族。

  他的主和,有着不可告人的目的。

  在谢宣怀的心中,统一南北、还都关中,根本无法与重振谢氏相提并论。

  而若要重振谢氏,他就必须紧紧的依附于兰陵刘氏。

  在政见上,他必须与兰陵刘氏保持一致。

  从而借其势力,于南梁朝堂展露头角,谋得高位,以图复兴谢氏。

  所以,作为兰陵刘氏代言人的他,自然要走到前台,充当主和派之领袖。

  在他看来,若要尽快促成和议,南梁就必须满足北朝之条件,甚至是苛刻的条件。

  他甚至不惜谏言梁帝,以割地换和平。

  此外,借机除掉范隆之,是他与兰陵刘氏的共同诉求。

  打击主战派,必使他于主和派中人望倍增。

  再加上兰陵刘氏的鼎力相助,他位极人臣的愿望,有望提前实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