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朱华庙算(上)

加入书签


"                                                                                “此番北朝来势汹汹,诸卿以为当如何应对?”

  待六人依次传阅,对军报有了初步印象与策略雏形,梁帝方才发声询问。

  “北朝镇南将军元沐乃是沙场宿将,臣曾与其交战数场,了解其人用兵韬略,愿领兵出战!”

  尚书令谢宣怀当先表态,依旧慢条斯理,未因北朝兵锋突降而稍有慌乱。

  他不愧是执掌国政十年的国之干臣,泰山崩于前而不改其色。

  十余年前,谢宣怀便是主掌兵部,确是屡有领兵出战。

  虽是败多胜少,却于军中素有威望,多有心腹。

  在与北朝的交锋中,南梁整体处于下风,败属正常,胜则难得。

  故谢宣怀的领兵能力,在南梁尚属上乘之选。

  “谢卿乃朝中宰辅,当辅佐朕坐镇建康,领兵之事还是另择他将吧。”

  梁帝委婉的拒绝了谢宣怀,看似倚重颇深,实则是深为忌惮。

  自十年前谢宣怀荣升尚书令,梁帝便有意消弱其于军中的影响力,以政务分其神,循序渐进。

  即便如此,时至今日,其于军中尚有心腹众多,已令梁帝寝食难安,焉能再赋予他统兵之权?

  国之宰辅确应居朝辅弼,梁帝的说辞虽非绝对,却是入情入理。

  谢宣怀不过是见缝插针,见梁帝态度坚决,他也没有坚持。

  然其觊觎名副其实的丞相之位的初衷不改,至少也是与丞相同班的国之三公。

  只是梁帝无心擢升,十八班官制中最高的十八班。

  其位虚设数年,甚至连居于二等的十七班,亦是虚位空置。

  也因此谢宣怀所任之尚书令,成为了实际上的百官之首,不是丞相的宰辅。

  可惜,人心不足啊。

  “臣举荐陆领军。

  陆领军早年便随陛下东征西讨,深得陛下兵法精髓,又有丰富的统军经验。

  实是朝中少有的帅才。”

  兵部尚书李重光,随即推荐道。

  自谢宣怀后,兵部尚书之职便由文官出任。

  掌武库、武选、录功、武官迁黜、调度诸事,手中却无兵权。

  李重光深知梁帝对兵权的慎重,不会轻授于人。

  尤其是京营六军,更是非心腹不授。

  此番北朝势大,京营必然出战,李重光可谓投梁帝所好。

  谢宣怀余光微冷。

  他早有换掉李重光的心思,只是碍于梁帝一直不准,又未抓到他的把柄。

  若是兵部尚书是他的人,许多事便不会受到掣肘了,今日尚能争上一争。

  户部尚书刘文煜与谢宣怀同属太子党,他自然对李重光亦无好感。

  事先谢宣怀便料到此节,并于通报军情时秘授机宜,刘文煜知道该是自己表态的时候了。

  “陛下,此番大战出兵必众,臣以为兵分两路更为适宜。

  左卫将军谢韬,勇略出众,故臣举荐其领兵一路。”

  左卫军乃京营六军之一,主将谢韬位虽在陆瀚洲之下,却是货真价实的南梁高级将领。….

    至于刘文煜所赞“勇略出众”,便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臣附议。”

  谢宣怀举贤不避亲。

  谢韬是他的族侄,也是他在军中的最大倚仗,谢韬领军与其本人无异。

  这次梁帝不好再作拒绝,他也不想将自己与太子党的矛盾公开化。

  他沉默了,也是在等待。

  擅于见风使舵的李重光,揣度片刻,也选择了沉默。

  殿内尚未表态者,吏部尚书陈思浩不通军事,也有置身事外之想。

  他依旧默不作声。

  陆瀚洲已被举荐,梁帝没有驳回,诸臣没有反对,算是默认了。

  他便失去了与谢韬争帅的理由。

  梁帝空置大司马、大将军、领军将军、护军将军之位。

  诸将军中,亦无人加封“开府仪同三司”。

  实际上,陆瀚洲已是南梁武官之首。

  唯一的变数,只能是一身戎装的萧锋。

  萧锋卫尉之职位列九卿,职掌建康防务。

  中护军之职与中领军同班,仅是位次靠后,实为南梁武官第二人。

  他又是南梁首屈一指的无双悍将,确是为数不多能稳压谢韬一筹之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