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拉拢,太子有着十足的自信。
以其当朝太子之尊,折节下交,即使是郡王,亦必趋之若鹜。
“近日臣弟府里都快揭不开锅了,外面的事还真没留意。”
萧绍瑜回得一本正经,面不红心不跳,借机玩命哭穷。
“本王容易么?”
“皇家的脸都让你丢尽了!”
这哪像郡王应该说的话呀,太子替他臊得脸都红了。
忍着腹中恶心,继续说道:“沈贺与本宫有些渊源。”
闻言,萧绍瑜明眸亮了,警惕起来。….
“想利用本王么?不出血可是不行的!”
“陛下驾到!”
就在他措辞之际,内廷宫人特有的尖细嗓音传来,令明堂之内瞬间肃穆。
诸王百官皆端正身姿,垂手而立。
只见步伐稍显老迈,精神却仍矍铄的梁帝,缓步登上玉阶,落座龙椅。
久居九重的帝王气质与威严,不受岁月侵蚀,历久弥新。
诸王百官依礼叩拜,山呼万岁。
待起身之后,太子当仁不让,出班陈奏。
“陛下,臣请按旧例赈济济阴郡受洪灾之百姓,以昭陛下之仁德。”
淮水泛滥几乎年年如是,昨日又有集书省递报的济阴太守沈贺的折子,故梁帝龙颜淡定,并无异色。
而作为国之储君的太子,心忧苍生,胸怀宏远,则令其老怀甚慰。
久居帝位的梁帝,眼界自然要高人一等。
得门阀士族之心者,可得天下,这不假,他自己就是这样登位的。
然民心所向,则是制衡门阀士族的有力手段。
只要牢牢掌握这股力量,便能震慑门阀士族,令其不敢造次。
深具帝王之术的梁帝,自然熟知轻重,这也是他满意太子所奏的内在原因。
“臣附议。请陛下示下,户部必竭力以待。”
户部尚书刘文煜,出班表态。
按照往年惯例,赈灾所需皆由朝廷与地方共同分担。
作为主掌全国财政的主官,他的表态可谓积极。
梁帝一双苍眸之中隐有赞赏之色,近年多行宽仁的他,便欲照准。
突然,一道突兀而激昂的声音响彻明堂,宛如春夜惊雷。
“陛下,臣弹劾济阴太守沈贺!”
位置靠后的侍御史许培安,满腔愤慨,出班陈奏。
一石激起千层浪。
早不弹劾,晚不弹劾,他偏偏在太子请赈之后弹劾。
什么意思?
“搞事的人跳出来了!”
萧绍瑜的心中有点小激动,有种等着看大片的感觉,神色却是未变,竖耳静听。
“你想说这是**,而非天灾么?”
梁帝威严的目光,不经意地扫过太子,而后凝视许培安。
“许卿,详实奏来。”
太子目光阴毒地瞪了一眼许培安,欲将其震慑,不敢胡言乱语。
然而许培安浑然不觉,亦不为所动,一身谏臣不屈傲骨。
“坊间风闻,沈贺在济阴太守任上贪渎成性,公然私吞修河款项,致使淮水年年泛滥......”
南梁河流纵横,筑堤修坝的款项历来是朝廷的重要支出,可谓国之大政。
河流泛滥不仅会造成灾民无数,更重要的是它会直接影响粮谷的收成,还会埋下动荡的种子。
正因如此,因宽仁而有怠政嫌疑的梁帝,不觉眉头深锁。
他的所谓怠政,一则是精力不济的缘故,毕竟年岁不饶人。
一则是想转变早年刚猛治国的严酷作风,缓和与门阀士族的紧张关系,稳定朝局。….
和和气气,盛世承平,自然而然,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吏治的**。
在梁帝看来,**不是什么大事,这是缓和矛盾与稳定朝局的必要成本。
但凡事都要有个限度,过犹不及。
毫无疑问,私吞修河款这个罪名触动了他敏感的神经。
他深藏愤怒,仍然不动声色,令百官不可捉摸。
“许御史可有确凿证据?”
户部尚书刘文煜,目光不善,沉声冷冷地问,他明显是在替太子解围。
“没有!”
许培安理直气壮,不惧其威。
“风闻奏事,是谏臣的本分,调查取证乃至定罪,是三法司的职责!”
刘文煜一时气结,风闻奏事确是御史的职责,国朝纲纪面前,他丝毫奈何不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
以其当朝太子之尊,折节下交,即使是郡王,亦必趋之若鹜。
“近日臣弟府里都快揭不开锅了,外面的事还真没留意。”
萧绍瑜回得一本正经,面不红心不跳,借机玩命哭穷。
“本王容易么?”
“皇家的脸都让你丢尽了!”
这哪像郡王应该说的话呀,太子替他臊得脸都红了。
忍着腹中恶心,继续说道:“沈贺与本宫有些渊源。”
闻言,萧绍瑜明眸亮了,警惕起来。….
“想利用本王么?不出血可是不行的!”
“陛下驾到!”
就在他措辞之际,内廷宫人特有的尖细嗓音传来,令明堂之内瞬间肃穆。
诸王百官皆端正身姿,垂手而立。
只见步伐稍显老迈,精神却仍矍铄的梁帝,缓步登上玉阶,落座龙椅。
久居九重的帝王气质与威严,不受岁月侵蚀,历久弥新。
诸王百官依礼叩拜,山呼万岁。
待起身之后,太子当仁不让,出班陈奏。
“陛下,臣请按旧例赈济济阴郡受洪灾之百姓,以昭陛下之仁德。”
淮水泛滥几乎年年如是,昨日又有集书省递报的济阴太守沈贺的折子,故梁帝龙颜淡定,并无异色。
而作为国之储君的太子,心忧苍生,胸怀宏远,则令其老怀甚慰。
久居帝位的梁帝,眼界自然要高人一等。
得门阀士族之心者,可得天下,这不假,他自己就是这样登位的。
然民心所向,则是制衡门阀士族的有力手段。
只要牢牢掌握这股力量,便能震慑门阀士族,令其不敢造次。
深具帝王之术的梁帝,自然熟知轻重,这也是他满意太子所奏的内在原因。
“臣附议。请陛下示下,户部必竭力以待。”
户部尚书刘文煜,出班表态。
按照往年惯例,赈灾所需皆由朝廷与地方共同分担。
作为主掌全国财政的主官,他的表态可谓积极。
梁帝一双苍眸之中隐有赞赏之色,近年多行宽仁的他,便欲照准。
突然,一道突兀而激昂的声音响彻明堂,宛如春夜惊雷。
“陛下,臣弹劾济阴太守沈贺!”
位置靠后的侍御史许培安,满腔愤慨,出班陈奏。
一石激起千层浪。
早不弹劾,晚不弹劾,他偏偏在太子请赈之后弹劾。
什么意思?
“搞事的人跳出来了!”
萧绍瑜的心中有点小激动,有种等着看大片的感觉,神色却是未变,竖耳静听。
“你想说这是**,而非天灾么?”
梁帝威严的目光,不经意地扫过太子,而后凝视许培安。
“许卿,详实奏来。”
太子目光阴毒地瞪了一眼许培安,欲将其震慑,不敢胡言乱语。
然而许培安浑然不觉,亦不为所动,一身谏臣不屈傲骨。
“坊间风闻,沈贺在济阴太守任上贪渎成性,公然私吞修河款项,致使淮水年年泛滥......”
南梁河流纵横,筑堤修坝的款项历来是朝廷的重要支出,可谓国之大政。
河流泛滥不仅会造成灾民无数,更重要的是它会直接影响粮谷的收成,还会埋下动荡的种子。
正因如此,因宽仁而有怠政嫌疑的梁帝,不觉眉头深锁。
他的所谓怠政,一则是精力不济的缘故,毕竟年岁不饶人。
一则是想转变早年刚猛治国的严酷作风,缓和与门阀士族的紧张关系,稳定朝局。….
和和气气,盛世承平,自然而然,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吏治的**。
在梁帝看来,**不是什么大事,这是缓和矛盾与稳定朝局的必要成本。
但凡事都要有个限度,过犹不及。
毫无疑问,私吞修河款这个罪名触动了他敏感的神经。
他深藏愤怒,仍然不动声色,令百官不可捉摸。
“许御史可有确凿证据?”
户部尚书刘文煜,目光不善,沉声冷冷地问,他明显是在替太子解围。
“没有!”
许培安理直气壮,不惧其威。
“风闻奏事,是谏臣的本分,调查取证乃至定罪,是三法司的职责!”
刘文煜一时气结,风闻奏事确是御史的职责,国朝纲纪面前,他丝毫奈何不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