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海晏

加入书签


建康台城,中书省。

 出使高丽百济归国的散骑侍郎徐俭正在讲述着他此番北使辽东的见闻。

 前时,孔御史言,高丽百济交攻,是以我朝定计欲使其二王鹬蚌相争,而我得其利。

 然臣今北使辽东,方知百济在前梁绍泰年中(555556年),便为新罗国所败,失其北境,不复与高丽接壤,我朝前计是以不行。

 臣在高丽王都平壤,观今辽东形势,实与前时大异。

 徐俭侃侃而谈,其所言异域情貌,甚为陈伯宗所好奇,屋内其余人众亦似听得饶有兴致。

 今辽东之境并有三大国,为高丽新罗百济。

 高丽国最为强盛,然其王高阳成耽于田猎,无意进取。

 新罗国次之,然其王金彡麦宗锐意进取,继位二十有年,连败高丽百济,今势正盛。

 而三国之中,百济最为衰微,其境土狭小,臣私计之,其国实难当新罗国之勇锐。

 今百济王扶余昌,继位已有五载,臣入其国都,赂其亲近,知其有恢复之志。

 其既有志于恢复,则倍加勤于积蓄财货,是以臣至其国,方才得以与之定约市马。

 坐在上首的陈蒨,听到此处,不觉微微点头。

 前时,朝议定计,却未曾虑到辽东形势之变,实在失算。

 若无百济新罗相争的新形势出现,徐俭此次北使,恐怕就要无功而返了,好在最后徐俭与百济王达成了每年市马五百匹的约定,也算没有白白耗费那些用来贿赂百济贵人的财帛。

 思及此处,陈蒨想到徐俭上书中提到的另一桩要事,便问道。

 徐卿书言我朝可趁百济新罗交征之机,轻取一牧马之地,其事如何作解?

 徐俭闻言,心中一动,便即解释道。

 臣使百济,南渡归国之时,曾停舟驻一大岛,其岛上出马,有豪酋据其地。

 百济人称此岛为耽罗国,其酋首称臣贡马于百济王,多时,年可至千匹。

 臣观其武备甚弱,以我兵一二千人渡海,便可取之。

 今百济困于新罗,我可与其联结,发水军助其征伐,并以此岛为酬。

 辽东水兵甚弱,我军破之甚易。

 若百济王可我之盟,我水军便为之助战,若百济王不可我之盟,则我水军唯须保一耽罗小岛,亦甚易也。

 听罢徐俭的策略,陈蒨凝眉思虑。

 而今陈国乏马,若按徐俭所言,只需一二千兵马长驻辽东,陈国便可得到一块一年能获千匹良马的土地。

 且其耽罗国,又有土民豪酋可为役使,这些驻军所需的粮草完全可以就地解决,朝廷则只需每年花上数百万钱的赏赐,便可以安定其心。

 而须知道,千匹良马,货值一亿。

 这一策略的前景,属实诱人。

 陈蒨终于言道。

 徐卿之言甚善,朕实有意按卿所言,兵发辽东。

 然选兵择将,尚需时日,或至五月,方可成行。徐卿可愿,从我兵舰,再使百济?

 此策若成,则他徐俭于国,便有大功,皇帝既有此旨意,他自不会推辞,他于是拜答道。

 臣愿再为陛下使百济。

 到此,再使辽东之事,便已成议。

 然而今日集议中书省,要事自不会只此一件。但见陈蒨抓起案上一块拳头大小的黄金,对众人言道。

 众卿,丰州沈刺史上言,晋安太守毛喜,数月前遣郡兵乘大舰出海,至流求大岛,欲环航其岛,绘以图籍。

 然其兵舰于岛北一处与岛上土民交易之时,得获金银,于是赂其渠帅,得知此岛东北,有一大矿脉,并产金银铜等物。

 据郡兵所言,其矿甚易开采,规模亦甚大。

 此金便是晋安郡兵得自彼处。

 金块在众人手中传递,众人感受着那沉甸甸的重量,无不面露欣喜。

 唯有与毛喜曾为同僚侍奉太子的徐俭,暗道其果真好运。

 金块在众人的手中传过一遍,却是太子陈伯宗率先出言。

 臣请速派朝中干吏,发丰州之兵登流求,屯此地,并择其良处置港,募民垦殖以为长久。

 让毛喜派人巡视流求,探查矿产,正是出自陈伯宗的谋划。

 前世之时,他颇好地理,尤记得东海列岛之上,多有矿产,其中尤以倭国的石见银山佐渡金山最为闻名。

 而今以陈国航运,图谋倭国,未免困难,不如使人先探流求。

 前番他让毛喜任官晋安,一面是为了以地方之任磨砺毛喜治政之才,一面亦是为了能有一干吏为自己探查流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