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4. 称呼 丧事酒席-第2/5页

加入书签
    太平盛世之所以太平,其一便是因为伤人的代价很大,但总有几个地方是民风彪悍,不好惹的,藕河镇女子是山中土著,天然领地意识强烈,更不喜被冒犯,所以在黎朝人眼中,各个睚眦必报,真真是骨子里藏了一头野兽。

    因此,当她们的威名彻底传播了出去,来到藕河镇的黎朝男子便少有敢挑衅闹事的了。

    而相比起难民男子与黎朝男子的待遇,同为外来者的难民女子与黎朝女子,却不被这样称呼。

    藕河镇的女子们只认性别,但凡她们见到的是女性,无论是外来的还是本镇的,是难民还是全国各地的女子,都一概沿用她,她们这两种称呼。

    若是遇见了一群人,有女也有男,在整个黎朝就会以人偏首统一代指,即为他们。

    而对于他们这个共称,藕河镇女子极少使用,遇到有女有男的情况,她们寻常便是将女子与男子分开称呼,即她们与伊们。

    这样的做法,虽是将镇外女子与自己一视同仁,但藕河镇的女子们向来自尊为主,无论大小事情都是由自己拿主意,天然生有一股野性狠气,与镇外黎朝的女子秉性又大不相同。

    黎朝开国到如今,已有两代帝皇,均为女子,第三代皇太女也稳坐东宫,朝野上下女子为官者无论贵族、寒门出身,都大多身居要职,全国各地上至京官、州官、下至县令、镇令、女子为官者亦屡见不鲜。

    女子治国,风气日渐开放,旧朝诸多束缚女子的陋习恶俗,都被一并废除了,但规矩易除,人心难变,黎朝时至今日,依旧有相当一部分女子受缚于腐毒思想,作出许多坑害自身的事来。

    藕河镇的难民女子就是如此,生下她们的那些先祖流亡到此已有数十年,作为后代,有藕河镇的尊女风气熏陶,又有地理位置靠近,风气最为开放的京都影响,她们却依旧沉困于那些陋习恶俗,任男子压榨欺凌,为之伏小做低,还往往甘之如饴。

    譬如藕河镇女子虽并没有称她们为伊们,但她们之中的许多人,还是更会将自己跟同为难民的男子看作一体,久而久之,在某些情况下她们也习惯自称伊,称别的难民女子为伊,伊们。

    但她们又并非完全的无药可救,因着住在藕河镇,她们多少也被藕河镇的风俗同化了一些,平日说话做事,或是怕被夫家看轻,或是给自己增光添彩,为着许多缘由,就还是正正常常称呼自己,称呼其他女子,你我她来,她们你我,听起来并没有什么异样之处。

    可只要她们一想附和男子,讨好夫家,便会像失了忆一样,顺其自然地用回伊这个称呼,以自低一等的态度来获取男子的青睐,认可,而与别的难民女子吵架斗殴,她们也会用伊来骂对方,这时候伊又是一个下贱的脏字,只一两句,你不过就是个伊,你也配叫她你可真敢给自己抬脸对对对,你跟那些男人一样,就是个低人一等的伊这么骂起人来便无往不利,次次都能扎到被骂女子的心窝子上。

    谢灵因为从小住在独心堂,与溪客坞的镇民们并不熟识,性情和她们也天差地别,虽抵不上藕河镇女子凶悍,但至少比一些自弱的黎朝女子性硬清明一些。

    但因为周婶娘带着她在码头讨生活,她便认识了一些难民婶娘,叔伯,几年来也吃了几次红白酒席,对这边的风俗都大概的了解过。

    虽然在她看来,这些风俗都是陋俗,她跟这些婶娘谈不来,更难以亲近,但为着听周婶娘的话,她表面上也都是尊敬着她们的。

    谁知一和周婶娘闹翻了脸,跟她要工钱的事因此传开,那些平日热情亲切的婶娘们就立刻换了一副嘴脸,背地里数不清骂了她多少次白眼狼,赔钱货,要债的,谢灵心中积着这口恶气已久,但在码头干活总要与她们待在一处,她们人多势众,自己不好闹翻,便准备等离开码头之前,再彻底跟她们撕破脸。……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