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令霍霖感到十分眼熟的学子。
“小兄弟,我们又见面了。在下国子监甲等院吴温韦。”
霍霖和他打了声招呼“吴师兄,您怎么来了”
想到他刚刚说的灾及梨枣,思索片刻问道“灾及梨枣的意思是因为印刷时所用的木板基本上是由梨木和枣木制作而成的,如果随意使用,则被匠人认为浪费印刷版的意思吗”1
吴温韦赞同地点点头“是的。”
杨泰清给霍霖介绍道“这是我们这一届学报的负责人,吴温韦师兄。”
说着不好意思地介绍霍霖三人“吴师兄,这三位是我的院友,我带他们来这里看看。”
随着他的介绍,刚刚没来得及和吴师兄打招呼的院友老大沈喻之和老二晏温乖巧地站直,齐声道“吴师兄好。”
吴温韦被他们地表现给逗笑了,和他们打了个招呼,索性直接给他们介绍,说道“因为我们的学报传播范围小,并且有时间的限制,不及书本一般有长远的价值。因此,如若要制作学报,基本上不能用他们这里的工具,我们需要自己现买,来请这里的工匠帮我们雕刻,有时候直接用手抄写就够了。”
霍霖他们表示理解“看他们印刷一般是使用一整块木料雕刻成型,再印刷以供成册,除非需求量大,要不然确实会觉得浪费。”
吴温韦带他们走出刊印室,走的时候还不忘把门锁上,来到刊印室的隔壁,只见里面的门已经是打开状态了,里面已经有几个人在忙碌了,在一个纸张誊抄着什么,看样子是在给学报排版。
除了他们和零星几个雕刻木板和工具外,更多的是书案上摆放的笔墨纸砚。
“我们一般用抄写的居多,有时候也会招募贫家子来抄写,也算是给他们一个赚钱的地方。”
随着他们地走近,里面的人抬起头,对霍霖一行人投来疑惑的眼神。
吴师兄向他们介绍霍霖一行人,霍霖他们也纷纷礼貌问好。
吴师兄说完带着霍霖他们走进去“在刚刚那边我们只能看不能乱动,在这里就比较自由了。”
让霍霖他们四处看看,霍霖拿起书案上还没有抄写完毕的学报。发现他们真的是应有尽有“时政,名家解说,百家齐放。”
老大沈喻之凑过来“时政感觉确实新颖,应当是从朝廷的邸报上摘录下来的。”
要知道在现今的社会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看到邸报,大多数是官家子弟才能看到在朝堂当值的父兄手中的邸报。
霍霖认真看了一眼另外两种名家解说在这期刊印的是国子监祭酒对于尚书某篇的见解。而百家齐放则是众多学子的策论,看样子应当是想收集优秀学子的策论放在上头。
吴温韦看他专注的看这学报,有点不好意思“名家解说是可以放大儒或师长们的注解,不过大儒难找,所以大部分是关于国子监夫子们的注解,还有个别是学子们的家中在朝当值父兄的注解。”
“百家齐放一般是学子们的策论,有时候夫子有布置,我们就把他们刊印成一期有主题的,没有的话就放上觉得好的。”
霍霖感慨地看着这个师兄“师兄当初为何要创办这种报刊”感觉也是一种吃力不讨好的活动。
吴温韦像是回忆起什么,神色恍惚,他带着霍霖去旁边的窗户下边泡茶边说“其实这个也不算是我负责的,主要是由国子监的一位夫子负责,我只能算是来帮忙。不过它对学子的帮助还是很大的,学子中不仅只有官家子弟,还有一部分是贫家子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