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八月十五中秋夜

加入书签


    花萼楼中,中秋宴上,所赴众人皆属当代翘楚,然而当宁王李宪进入时,众人莫不诚服以拜。

    宁王原名李成器,六岁便得封皇太子,后来睿宗复位,更自然成了储君。可时任平王的李隆基,因讨韦有功,朝中诸王公卿拥戴不在少数,宁王为保社稷安定,竟主动让出储君之位。待李隆基即位后,更主动请诏,退出众人传闻“龙气氤氲”的隆庆坊,改建兴庆宫,敬献天子。

    为防有心人借己乱政,宁王更是从不干议朝政、亦不与世家交结。五王因他所领,与天子友爱无隔,谗言难进,近古无有。昔年魏徵谏太宗曾言:“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能做到之人寥寥无几,但宁王则算其一。

    待宁王入座后,谢承之观其印堂开阔、双眉浓厚、髭须黑顺,虽只近不惑之年,却俨然一派长者之风。与崔、卢、李、郑、王诸家世子相谈,毫无朝堂心机,皆是朴言淳语。崔洵悄声与谢承之说道:“要说当今人物中,我佩服的不多,但宁王我是当真服气。阿翁也说,如宁王这般心胸的,世间少有。据说圣上曾言,若是有一天自己不在,这江山唯有宁王可接。”

    谢承之道:“世间终究是逐利者众,而明哲者少。宁王想必也是得悟之人。”

    二人闲谈着,又见申王、岐王、薛王、邠王及诸姓世家、当朝重臣陆续入席,一时间贵宾满楼,热闹非常。不多时,忽听得一声钟磬响,随后钟鼓齐作,门前倏然涌入一众宫女、小监,各持香炉、宫扇、金银仪饰,往前开路。后有一人身着黄袍,随仪仗而进,众人连忙行礼,此人正是当朝皇帝李隆基。

    待李隆基入席,只听他道:“今日家宴,不必大礼,众卿平身。”语罢众人方才起身。谢承之见他面如冠玉,翘髭短须,温文尔雅的相貌下,却透出一股杀伐天下之意。言语之中,更展露出极强的自信与元气。

    李隆基自七岁出阁,建制官属,二十一岁亲睹扳倒武后的神龙政变,二十六岁谋划发动唐隆政变,二十八岁登基大宝,二十九岁再平镇国太平公主之乱。如今三十二岁,执掌天下,如日中天,气势之盛,无人可比。

    此时李隆基坐于龙椅之上,左侧立着一人,约莫而立之年,身着绸衣,面净如脂,髭须不存,低眉恭顺,正是当今太子太保、银青光禄大夫、右监门卫将军高力士。

    右侧亦立一人,身着皂绢铠,面色黑沉,双眼凶狠,已年过六十,却面净无须,身材壮硕,正是银青光禄大夫、右监门卫将军杨思勖。

    此时大宴已备,天子入席,可甲字席上仍有三席空缺,李隆基侧身问道高力士:“三位国师有去邀请么?”

    高力士应道:“禀圣上,皆已邀请,应是在来的路上。”

    方才言罢,却见一柄长剑带鞘,凭空飞入楼中,直向天子而去。李隆基见状笑道:“真人来了。”

    话音未落,那长剑飞至甲字席时,忽被一人抓住,正是当今道门上清派的第一高手——太素真人叶法善。但见他身形消瘦颀长,如鹤高立,美须白髯。一身紫绸道服,青玉莲冠,左手金丝拂尘,尽显仙风道骨。众人见他现身,纷纷作礼相迎。

    此时叶法善已年逾百岁,却丝毫看不出衰老迟缓之态,身形之快,连谢承之也看不出他如何进的楼中。那柄长剑约莫四尺来长,比寻常刀剑更长一尺,却见他指尖轻松一翻,竟悬空竖立在长案旁。

    若说当今世上,李隆基最信任之人,莫过于叶法善。他原是歙州刺史叶慧明之子,天开双经,后拜天台茅君为师,得授道家法脉,传习符箓,开印堂、牵正、二白、中泉、鹤顶、女膝六大奇穴,七十岁时至嵩山向药王韦善俊求道,得遇神人授剑,身入七经之境。后受神人降命,保护睿宗及李隆基,退却杀厄无数。当年镇国太平公主手下奇人高手众多,尽败于叶法善之手。功勋之重,身兼玉衙龙城城主之位,出入剑随,见天子而不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