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武英殿引六扇门,菱洲岛论帝王心-第2/3页

加入书签
    三日后晋王府内,朱棡颤抖着身体跪于正殿,司礼监掌印太监王忠正在宣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逆子朱棡不承孝道,不涕同根,朕封你多时却不去藩地赴任,有违朕托,今罚俸一年,限汝一月内搬离皇城,速回太原就藩,执掌兵权交付秦王代理,望竖子引以为戒,若有再犯必严惩不贷,钦此!”

    “儿臣遵旨”,晋王满脸涕泪横流,颤巍巍的接过圣旨,不日便离开京城,往太原去了。

    再说达妃府上,朱元璋亦派太监前去训斥,告诉达妃严加管教潭王,如再行对太子不利之事,必不轻饶,达定妃和潭王挨训后也如惊弓之鸟,收敛锋芒,惶惶不可终日。

    柴玉退出武英殿后,自感肩头一松,体内虽有金蝉护体,胸口受伤处已经结疤,但尚有痛感未消,想到可以借皇帝给的假期休息几日,恢复下近几月来累积的疲惫之感,也觉得甚好。

    回到菱洲岛上,看到父亲过来了,正和惠岸喝茶聊天,便上前去行礼问安。

    “父亲大人何时来的,母亲家中可好?”

    “你母亲住在农家小院,欢喜的不得了,柴府目前让柴禄打理着,没什么大碍,我是思念恩师,故来拜见。”

    惠岸接话,对着柴大忠道:“此次为了救助柴玉,也未抽出时间前来看你,正巧你今日过来,我们三人好好聚聚。”

    “甚好,多年未聆听恩师教诲,正要拜谒。”

    于是柴玉走到石桌旁,三人相顾而坐,柴玉便先将武英殿内觐见皇上之事说与二人。

    “父亲,我有一点不甚明白,见皇上之意,弹劾章溢是必须要做的,那既然如此,为何晋王潭王弹劾却被皇帝阻止,而胡惟庸明明不在此案中,皇帝却让我将账本偷偷塞给他,此中深意如何?”

    “玉儿,你虽然聪明,但不懂官场之道,晋王潭王去弹劾,涉及到兄弟间皇储之争,底下众臣见状,必然会阿谀奉承,伺机站队。如此这般长久下去,党争不断,朝野动荡,这是圣上不想看到的。至于让胡惟庸去发起弹劾,殿堂之上就会将矛头直接对向章普章溢,太子不就被撇清了吗?”

    “哦,听父亲一言,儿瞬感茅塞顿开,不过儿还有疑虑,就是这几日探访下来,儿觉得胡惟庸此人阴险狡诈,且与皇帝互为犄角,争锋不断,既然如此,陛下为什么不撤了他宰相之职,换个有德之人为相,这样也能避免朝堂分崩之患?”

    “我儿年轻,不懂帝王心思,也是正常,听为父给你解释。我曾说过,自洪武初年以来,皇帝任命过多名宰相,其中不乏品德能力兼备之人,比如李善长,那是我朝第一功臣,人品功劳无人能及,又如汪广洋,虽然能力不及李善长,但为人也是忠厚真诚,一心为朝廷做事,但这些人都被圣上撤下或者降级,唯独提拔重用胡惟庸,且任其在相位十余载胡作非为,你觉得圣上此番安排是何用意?”

    “儿不懂,选个好人才为相,不是能帮圣上解决问题,平复纷争,这样多好,圣上为什么要选这样一个人?”

    “道理很简单,圣上缺的不是好宰相辅政,缺的是一个理由?”

    “理由,什么理由?”

    “废黜丞相制度的理由。”说罢,柴大忠望着金陵湖面,深深的吸了口气。

    “什么,圣上欲罢黜丞相制度,父亲你怎么知道的?这也太让人震惊了。”

    “为父多年混迹于官场,经手的悬案疑案太多,且跟随章溢大人探案多年,今时方知朝堂之上才是众乱之根源,权力,权力的魅力太大,会造就一切邪恶,玉儿你要谨记。自秦汉以来,丞相便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相权一直是皇权的有力竞争者。如遇明主,制衡丞相,国家便会快速发展,欣欣向荣,但是如果皇位接任者孱弱昏暗,那丞相便会架空皇帝,甚至改朝换代,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曹操,诸葛亮不都是德能超群的丞相么,最后汉家江山却又落入谁手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