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阴窍:亦名“海底”,在裆部两阴之间(相当于“会阴穴”),它是形与势合、统一于“虚”的关键,形属阴,形松势展,达到“虚”,则阴气降“海底”,而阴窍开。
此窍闭,必形紧势缩,内实而不虚。如能注意“圆裆合膝”,可开此窍,自会产生“外包内撑”,松展如一,形空势虚之感。
8、阳窍:亦名“灵台”,在头顶“百会”与“卤门”之间,它是气与劲合、统一于“灵”的关键,属气展阳。
阳窍开则气顺劲合,阳气升灵台,此窍不开,则气滞劲呆,下重而不灵。如能“头顶虚灵”,可开阳窍,自会有周身劲利、虚灵之感。
9、中宫:亦名“泥丸宫”,在“上丹田”与“玉枕关”的中间,居阳窍上下垂线之上,故又称“十字架”,它是意与神合统一于“空”的关键。
守此窍能使神意交合,真气归正,整体统一,全面平衡,自然会产生神照全面,气润周身,内外清澈,意静性空之感。
九窍分布于身躯的前、后、上、中、下,组成九宫八卦之象,蕴含着太极阴阳之理。
前身属阴,上、中、下三丹田,阴为柔目,主收藏,是养生之处,应含蓄于内,运化周身。
后身属阳,有尾闾、夹脊、玉枕三关,阳为刚,属金,主开放,是运营之所,应扩延于外,卫护形体。
阳窍居顶上,为升,属火,主动,应灵活。
泥丸宫居中,中为定,属土,主中和,土为太极之体,它统四象,合八卦,是阴阳相交之处。
守此一窍,即可联系其它八窍。能九窍相合,则九九归一,有无混化,即所谓“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自会产生形如太虚,身似宇宙,无内无外,无边无际之感;到此境界。
即无所谓中心,而处处都是中心,也无窍可守,而处处都在窍中,也就是达到了“意无意、窍无窍、无意之窍是真窍”之境。
阴窍居下身,为降,属水,主静,应稳定。
穴位境:
穴位,学名腧穴,主要指人体经络线上特殊的点区部位,中医可以通过针灸或者推拿、点按、艾灸刺激相应的经络点治疗疾病。部分穴位并不在经络上,但对其的刺激亦可产生疗效。
穴位是华夏国文化和中医学特有的名词。多为神经末梢和血管较多的地方。称为穴、穴道。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出入的特殊部位。“腧”通“输”,或从简作“俞”。
“穴”是空隙的意思。《黄帝内经》又称之为“节”、“会穴”、“气穴”、“气府”等;《针灸甲乙经》中则称之为“孔穴”;《太平圣惠方》有称做“穴道”;《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通称为“腧穴”;《神灸经纶》则称为“穴位”。《素问.气府论》解释腧穴是“脉气所发”;《灵枢.九针十二原》说是“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
腧穴并不是孤立于体表的点,而是与深部组织器官有着密切联系、互相输通的特殊部位。“输通”是双向的。
从内通向外,反应病痛;从外通向内,接受刺激,防治疾病。从这个意义上说,腧穴又是疾病的反应点和治疗的刺激点。
人体周身约有52个单穴,309个双穴、50个经外奇穴,共720个穴位。
有108个要害穴,其中有72个穴一般采用按摩手法点、按、揉等不至于伤害人体,其余36个穴是致命穴,俗称“死穴”。
死穴又分软麻、昏眩、轻和重四穴,各种皆有九个穴,合起来为36个致命。
穴位主要作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
此窍闭,必形紧势缩,内实而不虚。如能注意“圆裆合膝”,可开此窍,自会产生“外包内撑”,松展如一,形空势虚之感。
8、阳窍:亦名“灵台”,在头顶“百会”与“卤门”之间,它是气与劲合、统一于“灵”的关键,属气展阳。
阳窍开则气顺劲合,阳气升灵台,此窍不开,则气滞劲呆,下重而不灵。如能“头顶虚灵”,可开阳窍,自会有周身劲利、虚灵之感。
9、中宫:亦名“泥丸宫”,在“上丹田”与“玉枕关”的中间,居阳窍上下垂线之上,故又称“十字架”,它是意与神合统一于“空”的关键。
守此窍能使神意交合,真气归正,整体统一,全面平衡,自然会产生神照全面,气润周身,内外清澈,意静性空之感。
九窍分布于身躯的前、后、上、中、下,组成九宫八卦之象,蕴含着太极阴阳之理。
前身属阴,上、中、下三丹田,阴为柔目,主收藏,是养生之处,应含蓄于内,运化周身。
后身属阳,有尾闾、夹脊、玉枕三关,阳为刚,属金,主开放,是运营之所,应扩延于外,卫护形体。
阳窍居顶上,为升,属火,主动,应灵活。
泥丸宫居中,中为定,属土,主中和,土为太极之体,它统四象,合八卦,是阴阳相交之处。
守此一窍,即可联系其它八窍。能九窍相合,则九九归一,有无混化,即所谓“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自会产生形如太虚,身似宇宙,无内无外,无边无际之感;到此境界。
即无所谓中心,而处处都是中心,也无窍可守,而处处都在窍中,也就是达到了“意无意、窍无窍、无意之窍是真窍”之境。
阴窍居下身,为降,属水,主静,应稳定。
穴位境:
穴位,学名腧穴,主要指人体经络线上特殊的点区部位,中医可以通过针灸或者推拿、点按、艾灸刺激相应的经络点治疗疾病。部分穴位并不在经络上,但对其的刺激亦可产生疗效。
穴位是华夏国文化和中医学特有的名词。多为神经末梢和血管较多的地方。称为穴、穴道。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出入的特殊部位。“腧”通“输”,或从简作“俞”。
“穴”是空隙的意思。《黄帝内经》又称之为“节”、“会穴”、“气穴”、“气府”等;《针灸甲乙经》中则称之为“孔穴”;《太平圣惠方》有称做“穴道”;《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通称为“腧穴”;《神灸经纶》则称为“穴位”。《素问.气府论》解释腧穴是“脉气所发”;《灵枢.九针十二原》说是“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
腧穴并不是孤立于体表的点,而是与深部组织器官有着密切联系、互相输通的特殊部位。“输通”是双向的。
从内通向外,反应病痛;从外通向内,接受刺激,防治疾病。从这个意义上说,腧穴又是疾病的反应点和治疗的刺激点。
人体周身约有52个单穴,309个双穴、50个经外奇穴,共720个穴位。
有108个要害穴,其中有72个穴一般采用按摩手法点、按、揉等不至于伤害人体,其余36个穴是致命穴,俗称“死穴”。
死穴又分软麻、昏眩、轻和重四穴,各种皆有九个穴,合起来为36个致命。
穴位主要作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