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静有个小妾一直不受宠,后来竟密告他造反,高祖顺势将他交给有司治罪,让裴寂来主审。向来实话实说的直臣李纲、萧瑀都上奏说刘文静根本不会造反,李世民也坚决为他辩护:“最早在晋阳,确实是刘文静先定好非常之策,我们才告知裴寂的。现在二人地位待遇都相差悬殊,刘文静心有怨恨是正常的,但怎么会因为这点事造反呢?”裴寂对高祖说:“刘文静才能卓著,但性格粗鄙凶暴,留他必为后患。”高祖一向和裴寂亲善,沉默思虑了许久最终同意:“刘文静分明是想要造反,理应判罪处死。”可怜刘文静,本应作为“开国功臣”光荣而活,结果成了“判国逆贼”窝囊而死。
但这件事可没有看上去那么简单!因为高祖明明知道刘文静不会造反:首先,兵马在哪?没有军队如何造反?翻遍史书也找不到任何刘文静的募兵行为,再说他要真有那个带兵打仗的实力,在太原做县令时就自己干了,何必鼓动高祖起兵?且当时唐朝在关中根基已稳,百姓爱戴,精兵猛将也多,刘文静作为一个管理户籍的尚书跑去造反不是送死嘛。
至于为什么杀他,还得从唐朝内部讲起,任何政治团体都是看似平静如水,实则暗流涌动。“李”家朝廷也不例外,暗中涌动着两股势力,相互冲击,那就是“得天下派”和“取天下派”。高祖李渊就是“得天下派”,这也成了他最大的软肋,根本原因就是他心里清楚——这个天下不是他“取”来的:起兵全靠李世民的逼迫,刘文静的献策,他俩才是“取”天下的功臣。而畏畏缩缩的李渊,未曾主动做过什么决策,也没有拿得出手的丰功伟绩,天下却最终被他“得”到。所以作为“得天下派”的李渊、裴寂,包括日后的李建成、李元吉,内心是不踏实的,因为他们清楚夺“取”天下的不是他们。于是对“取天下派”的威胁感就越来越重,敌意也越来越大。所以当刘文静带着“取天下”的不满来到李渊面前时,点燃了他心中长久以来积压的那团火。而李渊就是要通过对刘文静的制裁,敲山震虎——震的其实是背后的李世民,要让他知道我李渊还是大唐的主君,还是你老子。就算你功高盖世,也不能乱了君臣父子、主次先后之纲常。
可惜,历经此事的唐朝,内部斗争也没有缓和,最终导致了更大规模的冲突和伤亡。
本章完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
但这件事可没有看上去那么简单!因为高祖明明知道刘文静不会造反:首先,兵马在哪?没有军队如何造反?翻遍史书也找不到任何刘文静的募兵行为,再说他要真有那个带兵打仗的实力,在太原做县令时就自己干了,何必鼓动高祖起兵?且当时唐朝在关中根基已稳,百姓爱戴,精兵猛将也多,刘文静作为一个管理户籍的尚书跑去造反不是送死嘛。
至于为什么杀他,还得从唐朝内部讲起,任何政治团体都是看似平静如水,实则暗流涌动。“李”家朝廷也不例外,暗中涌动着两股势力,相互冲击,那就是“得天下派”和“取天下派”。高祖李渊就是“得天下派”,这也成了他最大的软肋,根本原因就是他心里清楚——这个天下不是他“取”来的:起兵全靠李世民的逼迫,刘文静的献策,他俩才是“取”天下的功臣。而畏畏缩缩的李渊,未曾主动做过什么决策,也没有拿得出手的丰功伟绩,天下却最终被他“得”到。所以作为“得天下派”的李渊、裴寂,包括日后的李建成、李元吉,内心是不踏实的,因为他们清楚夺“取”天下的不是他们。于是对“取天下派”的威胁感就越来越重,敌意也越来越大。所以当刘文静带着“取天下”的不满来到李渊面前时,点燃了他心中长久以来积压的那团火。而李渊就是要通过对刘文静的制裁,敲山震虎——震的其实是背后的李世民,要让他知道我李渊还是大唐的主君,还是你老子。就算你功高盖世,也不能乱了君臣父子、主次先后之纲常。
可惜,历经此事的唐朝,内部斗争也没有缓和,最终导致了更大规模的冲突和伤亡。
本章完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