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隋炀帝(3)-第2/6页

加入书签
 翟让不得已,领兵备战,李密伏兵一千多人在大海寺北面的树林。张须陀本来就轻视翟让,结果这次交手翟让又打输了,向后急退。张须陀立马振奋士气,快马加鞭追击,进入了包围圈。李密伏兵四起,大败张须陀。张须陀好不容易突围而出,但身边人被李密徐世勣联军团团围住。于是他又回马救援,往来数次,最终不幸身亡。张须陀一直深受爱戴,他死后全军日夜恸哭,几天都没有停止。河南各郡县也因为他的死全都泄了气。

 李密处事严谨,生活俭朴,所得到的珍宝,全都赠予部下,大家都愿意为他效命。指挥的部队经常受到翟让的士兵欺侮,他也都隐忍不说。

 翟让不想将来手足相残,便提出分家:想要的都已实现,我要回瓦岗寨了,你如果不前往,我们就在此分别吧。说得很潇洒,但之后得知李密向西连续劝降了好几座城池,获得许多钱粮后,后悔的他又回到了李密身边。

 见识不大,贪心不小,说的就是翟让。明知和李密并非一路人,明知对方的诡计和手腕,明知分道扬镳是最好的选择,却舍不得那点利益,最终导致了自己惨淡的下场。

 炀帝下诏让唐国公李渊担任太原留守,阻击叛军。李渊的兵马只有数千,面对成倍的敌军,数次被围,多亏李世民率兵前去救援,才将敌军打败。

 涿郡太守郭绚带领一万精兵讨伐高士达。高士达认为自己的才略比不上窦建德,便将所有兵马交给他指挥。窦建德率领七千人前去郭绚那里诈降,说与高士达有过节愿意担任先锋前去进攻,郭绚信以为真,率军和他一起渡河。窦建德伺机偷袭,斩杀了郭绚。

 朝廷又派了太仆卿杨义臣前来平叛——杨义臣可是员猛将。窦建德对高士达说:我看遍大隋这么多将军,没有一个像杨义臣那么擅长用兵的。咱们现在最好避开他,拖延时间,等对方士卒疲敝了再进攻,不然我担心不是他对手。高士达不听,留下窦建德守营,自己大军进攻,最后被杨义臣斩杀。窦建德只与百余士兵逃走,杨义臣觉得他是个小人物无关紧要,没有追杀。后来窦建德返回山东,为高士达办理丧事,收拢士卒,军势复振。之前,叛军抓到隋朝官员和名门望族都会杀掉,只有窦建德善待他们。于是附近城池的官员也都来归顺他,声势越来越大,兵力达到十万人。

 侍郎虞世基因为炀帝讨厌听到叛乱的情况,将郡县上奏的支援请求全都隐瞒不报。朝中谁敢讨论叛贼多的事情就杖打几十,因此众人都报喜不报忧。杨义臣击败河北几十万叛军后,据实上奏,炀帝叹气道:我从没听说过居然有这么多叛军,天下已经乱成这样了吗?

 虞世基说:小小叛军哪值得忧虑,倒是杨义臣手握重兵不可不防。炀帝觉得很有道理,就把杨义臣解除兵权调回朝中。于是叛军又多了起来。

 最惨的还是百姓,在外面被盗匪劫掠,回到县里又被地方官剥削。加上饥荒没有食物,吃得都是树皮树叶,有时甚至把稻草碎成粉末和着泥土煮来吃。百姓的生不如死,一点也不妨碍官府的大吃大喝。各地官员霸着朝廷赈济百姓的粮食布帛,每天吃得饱穿得暖。

 这也是历史的常态,国富民强时,国家过得好,官员过得好,百姓过得去,就称作所谓的盛世。等灭亡时,国家穷,百姓穷,当官的富就行了。他们根本不关心这天下姓杨还是李,百姓是死还是活,只要手里仍还握着那点权力,就能永远作威作福下去。就算换了个人间,不过卑躬屈膝地侍奉新主子罢了,高官厚禄仍然不受影响。所以每次改朝换代,上面的朝廷你争我夺,下面的百姓流血牺牲,都很热闹,唯有中间的官员躺在那舒服的一动不动。一帮什么东西!

 山西马邑的太守王仁恭,收受了很多贿赂,却不肯开粮仓赈济饥饿的百姓。郡人刘武周,骁勇好战,喜欢行侠仗义,时任校尉。由于他是地方豪族,王仁恭特别厚待他,让他担任自己的亲卫队。后来他与王仁恭的小妾私通,担心事情外泄,阴谋叛乱。先公开挑唆百姓说:现在闹饥荒,路有死骨。王仁恭有粮却不肯救济大家,哪里是做父母官的道理?后又装病,把豪杰聚拢到家里,杀牛为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