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 节 孔子认为学习有四个层次,你在哪一层?

加入书签


孔子讲

生而知之者,上也;

学而知之者,下也;

困而学之,又其次也;

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这里面我们首先应该理解他这个上、次、下,不是以门第的贵贱来说的,而是以他们先天的条件而说的。

生而知之者这个有没有?我想有。帕瓦罗蒂一生下来第一声喊声把四邻都震动了,这个天赋他生而就具有的,然后他成为一个世界的歌王,这是一种天赋的问题。孔子不认为自己具有什么特别的天才,他也不属于生而知之,也不属于学而知之,他属于困而学之的人,困难的时候他学习。「困而不学民斯下矣」如果讲你天赋不够,你又不学的话那你就一定很低下了。明朝有个李贽,他写的《焚书》就讲,你看孔子只有到了「困而不学」的时候,他才讲这是人民,前面都是士,士都是学的。李贽这个人作学问上爱挑刺,其实孔子的话不是这样。孔子的意思就是讲:

民,生而知之者,上也;

民,学而知之者,次也;

民,困而学之,又其次也;

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可是这个不符合中国语言要简练的这个意味,从这个语句来讲,这个「民」总揽前面的一切,他才这样出了一个民字,那前边也是「民」。

因为孔子他不论贵贱,你是什么出身我就培养你,你是什么出身不好或者比较低我就不培养你,孔子没有这个界限,这是孔子非常伟大的一点。

我们今天能够做到这点的学校就不简单,听说有的幼儿园还要很多的钱,有的学校中学都要很多的钱,那这些是不是真正的有为的青少年?不一定,所以我们会失去很多的千里马。我们不光是要培养那些生而知之的,我们同样要培养那些困而知之的,也更要培养那些困而学之的。

其实在明代还有一个学者,这个人不是很有名,只是当时的一个文人叫王龙溪,他说圣人立教,皆为中人而设,往往知者以为易,而愚者以为难,倘智、愚二者皆!


    本章完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