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原以为还要等很久很久,却没想到等了那么久,那一天就是现在。我已经受够了等待,在过去的的岁月里,我用几十万字的练习证明了自己不过是稀疏平常。
我既不会刻画人物,也不会描写场面,更不必提伏笔铺垫。做不到入木三分,也成不了惊才绝艳。至于汉赋的铺陈华丽、魏晋清谈的颓唐绮丽、唐诗的起承转合与气象万千、宋词的隽永低回、明清小说的闲说针砭,一概不知。走不近阳春白雪,却也写不了下里巴人。
也曾见过无数人放弃梦想,有的是为了生活,有的是为了责任,有的是因为道阻且长。这无可厚非,我们的生命的基础是物质的,谁都要做出取舍。
有的时候我也怀疑,坚持是不是本身就是谬论,唯有不可得才要坚持?但我想不是的,正因为我们坚持的梦想足够美好,所以艰难险阻才如万仞高山,世人难窥终南之径,终不得入。幸甚至哉,我还太年轻了,年轻到藐视了所有的艰险,还不为世俗折腰。
所以,我终于忍不住了缄默,决心奋力地高歌。我以为,作品的不堪卒读未必是可耻的,而己身自怨自艾、止步不前却足够称得上是可悲。于是不再等待,闭门造车绝非上策,幻想练成文武艺才出门闯荡或许是天方夜谭,我索性让大家评说功过得失。有句话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诚不欺我。
临了临了,我心中又生了踌躇,不免发问,我究竟想要写怎样的故事?是“一剑光寒十四州”的豪迈,还是“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的感叹?
答案无需宣之于口,写的是人生百态。不想和圣人文一样苦口婆心,也不愿意单纯写青春年少的热血杀人。这个故事说的是我年少的热血、犹疑、迷惘、彷徨,说的是对美的探索,说的是矛盾的无限对立,说的是对人生价值与目标的追寻,一言蔽之,“中二而倔强”。所以这个故事就是嘻嘻哈哈,不严肃,但有些地方又略微让人心潮澎湃?
至于内核所在,就借前人的词浅尝辄止。很多人都喜欢宋代蒋捷的听雨词,所谓《虞美人·听雨》,不长,索性就抄了。
虞美人·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这首词说的是历尽沧桑、看透人生后的超然,写的是空明澄澈的意境,但我还年轻,觉得那样太没意思了。我喜欢的是辛稼轩的《青玉案·元夕》,辛幼安其文历来饱受争议,都说他用典过度,有“掉书袋”之嫌,不置可否。用典与辞藻从来都不是败笔,只要用的巧妙,不生搬硬套即可,这首词显然是妙笔。
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首词甚至被称为“元夕词第一”,力压欧阳公的《生查子·元夕》。不必说,这首词的辞藻光彩夺目,但似乎在一众文豪中也算不得是出彩。最妙的是下阙的末两句,“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画龙点睛的一笔,词作焕然一新,不入俗流,旧曲出新意。究竟妙在何处,不细说。
只说这两句在这个故事里的意义。这两句俨然就是我信奉的人生哲理,辛幼安求的是知人善任的君王,我求的是心中事,都是一样的。众里寻她,兜兜转转,到最后,回首蓦见,原来那所谓伊人,只在那灯火阑珊中嫣然一笑。在我的的理解里,有些“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这也就是这个故事的神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