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回:依前谏元培筹史馆,进雅言张謇议藏博-第2/3页

加入书签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蔡元培取道回国,襄助革命。随即在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的南京临时政府出任教育总长。本次在袁世凯任大总统、唐绍仪任国务总理的第一届内阁出任教育总长,也是实至名归。

    1912年1月,蔡元培主持的教育部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并制定了《中学令》和《大学令》,强调要把中学和大学建造成健全国民的学校,提出“美育”思想。蔡元培堪称是中国近代教育之父。

    蔡元培走马上任后便借鉴张謇《上学部请设博览馆议》思想,“以京师首都,四方是瞻,文物典司,不容阙废”,“而首都尚未有典守文物之专司”,提议民国政府同意教育部在北京筹建国立历史博物馆,其宗旨为“搜集历代文物,增进社会教育”。

    蔡元培的此项提议经唐绍仪内阁通过,筹建处的地址便设在北京元、明、清三朝的太学—国子监衙署,前国子监衙署一座,计210间,署东北隅附住房304间半,所有文物系接收国学旧有礼器、书版、石刻等57127件,并任命学者、京师大学堂教授胡玉缙为筹备处主任,聘高文彬、奎秀襄助。此举开创了中国由政府筹设并直接管理博物馆的先河。

    但令人遗憾的是,教育部的国立历史博物馆一直只见楼梯响,未见人下来。

    究其原因,还是受政治因素影响。缘于袁世凯大总统与唐绍仪内阁的“府院之争”。民初之中国,尽管经过禅让封建帝国进入共和体制,但人的封建思想意识绝非一禅了之。共和制本是舶来品,建立在三权分立制衡,府院分权而治的基础上,袁世凯强人也,手握北洋军队等国家机器,凡事都想自己说的算,乾纲独断,自然不肯分权给内阁。唐绍仪和同盟会阁员见袁世凯不按牌理出牌,视内阁为傀儡,在1912年7月便愤而辞职。唐绍仪内阁只持续了短短三个月。

    袁世凯在唐绍仪内阁辞职后,又试用了多种“府强院弱”组合,先后有陆徴祥、赵秉钧、朱启钤、段祺瑞出任或代理国务总理。任期时间长的一年,短的只有三天。而教育总长的人选,自蔡元培之后转换得丝毫不逊国务总理,先后有范源濂、刘冠雄、陈振先任其职,范源濂尚属专职,待到刘冠雄和陈振先则分别是由海军总长和农林总长兼任教育总长,可以想象国立历史博物馆一事自然被束之高阁,故一直处于“筹建”中。国立历史博物馆“起个大早,赶个晚集”,直到14年后的1926年10月10日方得在空中楼阁——紫禁城午门城楼—五凤楼正式对社会公众开放。而在其未开放之前,更像是民国教育部下属的一家从事古物研究的考古机构。

    1913年,已有南通博物苑多年办馆经验的张謇再次提出《国家博物院图书馆规划条议》,其中建议:“自金、元都燕,迄于明、清,所谓三海、三殿、三所者,或沿旧制,或扩新规,宫苑森严,私于皇室。今国体变更,势须开放…则所谓为地兴事者,非改为博物苑、图书馆不可”,并建议“博物院宜北海。至图书馆,则昔之内阁国史馆、文华殿、太和殿、武英殿、方略馆,甍宇相望,地位横通足设,以兹清切之区,为图书之府”。这时又有众议院议员、国务秘书,京城画坛领袖金绍城(又名城、号北楼,湖州南浔人)等一干文化界名人,亦纷纷上书建言民国政府应建立国立博物院。

    此时已接手主管“保存古物事项”的内务部总长朱启钤察纳雅言,向大总统袁世凯提议,畅言道:

    “西方诸国均开放文物陈列,以开民智,以示文明。现封建帝制已废,中外友邦人士欲观瞻紫禁城皇宫旧殿,观赏历代皇家庋藏之珍宝古物,何不将紫禁城外朝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开放,并陈列盛京大内、热河行宫之宝物,以彰我中华之文化,显我中华民国之文明”。

    朱启钤的提议申请最终获得袁世凯的核准,民国政府遂同意于紫禁城外朝之三大殿设立博物、图书之所,并交由内务部具体督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