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闲话“梁祝”-第2/4页

加入书签
    “《楼台会》。”妈妈沉浸在音乐里,嗓音也变得沙哑了,“梁山伯得知祝英台是女儿身,兴冲冲来提亲,哪知道重逢竟是诀别。两人在祝英台家的楼台上互诉衷肠,凄惨告别!梁山伯受次打击一病不起,回家不久就告别了人世。”

    “现在是哭灵!听,祝英台在哀悼,也在控诉那个黑暗的社会。”音乐由哀怨而决绝、由悲伤而坚定,终于达到**,鼓声敲击出了最强音,在惊心动魄的交响之后,万籁俱寂。

    “完了,祝英台死了!”我叹道。

    “嘘!”老爸做了个手势,“还有!还有!”

    在钢片琴悦耳的叮咚声中,独奏小提琴死而复生,在一片愉悦、祥和的仙境中徘徊吟唱,绕梁的曲调经久不息,终于渐渐散入花丛,了无踪影。而悠扬的旋律却溢满胸臆,令人回味无穷。

    “《化蝶》了!”妈妈道:“梁山伯、祝英台虽然活着不能在一块,但灵魂化为一对彩蝶,永远缠绕在了一起。”

    “太棒了!”我由衷的赞叹。

    “曲子棒?还是妈妈的讲解棒?”老爸问。

    “都棒!”我答。

    “不错!臭小子的艺术鉴赏力还挺棒!”老爸夸道,“想知道这首曲子的来历吗?差一点我们就没有耳福听到这样优美的旋律!”

    我发现老爸的讲话也很艺术,明明他想告诉我曲子的故事,生怕我没兴趣,就先放个悬念。

    “说吧,开车小心点!”妈妈提醒道。

    老爸按了回放键,美妙的旋律重又响起。

    “当时《梁祝》作曲之一的何占豪,想为小提琴民族化做点事,原本构想了三个主题:第一是大练钢铁,第二好象是表现女战士、女民兵之类的题材,排在末尾的才是《梁祝》。当时何占豪其实并不打算创作这个《梁祝》,因为不太符合当时整个国家的政治气氛。”

    “当时是什么气氛?”我问。

    “***呀!大干快上,赶英超美啊!你想想,这哀婉的曲调,和刚劲有力的劳动号子,哪个更符合当时的气氛。”

    “好象是不太符合!”我道。

    “那怎么又会创作了《梁祝》呢?”妈妈也来了兴趣。

    “何占豪将三个主题提交给当时音乐学院的领导后,主管领导毫不犹豫,将原来凑数用的《梁祝》这个主题,选了出来。据何占豪后来回忆说,领导可能考虑他受到过地方戏剧的熏陶,而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经过老一辈的越剧表演艺术家的演绎、丰富,旋律、唱腔已经脍炙人口,在此基础上改编小提琴协奏曲,更能使人民接受。”

    “这领导胆子可不小!”妈妈赞道。

    “为什么?”我问。

    “和当时的主旋律相悖,没胆子咋行?不仅要有胆子,还要有远见卓识。我想,当时这个领导应该已经认识到,象那种为配合某个运动而创作的文艺作品,一旦事过境迁就会被人遗忘,成不了经典。而爱情和自由,才是文艺创作永恒的主题!”老爸答道。

    “这是你推想的吧?”妈妈问。

    “你这话也太绝对了吧?”我也质疑道。

    “真的!就拿中国四大传说来说吧,《梁祝》是爱情主题,牛郎织女不也是追求爱情、追求自由的主题吗?孟姜女哭长城,哭的也是她的爱情;而白蛇传里的白娘娘白素贞,更是追求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象征。”

    “倒是!这些传说都是爱情悲剧!”妈妈道。

    “怎么会都是悲剧呢?”我对这几个传说也略有所知,被老爸妈妈一讨论,也提出了自己的疑问,“难道悲剧更容易成为经典?”……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